晨曦初露,长潭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宛如镶嵌在浙东大地上的一颗翡翠。这座被黄岩西部“六乡一镇”环抱的“生命之水”,不仅滋养着台州300万人的日常饮用水,更孕育出了许多深藏在群山中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台州市黄岩区上垟乡上下吉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赟说。今年初,黄岩区委将“生态共富”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首,一场由87名党员干部发起的“地毯式摸排”行动在西部“六乡一镇”下辖的82个村中展开。竹笋年产量1200吨、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突破800亩、玉木耳基地达11个联建规模……一组组翔实数据最终汇成一份县域级农产品资源图谱,为后续行动铺就基石。
“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黄岩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智迪说。今年3月,由黄岩区国企牵头、82个村集体以资源入股的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41%的持股比例写进公司章程时,西部山区迎来历史性时刻:23个经济薄弱村将首次获得保底收益,17个特色产业村实现按股分红,农户更是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获得双重保障。这种“国企搭台、村社唱戏、农户受益”的创新机制,让分散经营的“小舢板”成功组建为“共富舰”。
平台的搭建只是第一步。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当地针对产业链最薄弱的产销对接环节,组建了1支由281名党员、干部、农技骨干组成的共富特派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供需两端,为农户解决实际难题。
就在今年6月,上垟乡11个村联建的玉木耳基地迎来丰收,却一度面临滞销困境。共富特派员迅速介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公司+基地+村民”的订单合作模式迅速落地。“首批一万多公斤玉木耳,产值超38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王赟算起这笔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产品销售,品质是基础,只有从源头把控好产品品质,销售端才能做到持久、持续。黄岩区深谙此道。
走进位于黄岩区宁溪镇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内,每株幼苗都佩戴着智能传感器,从土壤湿度到光照强度,从农药残留到重金属含量,21项核心指标通过物联网实时上传至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观看360度全景种植视频,查阅第三方检测报告。”宁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林程表示,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视化监管,让长潭湖生态农产品的复购率达到78%,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23家高端商超主动寻求合作。
在黄岩城发集团的包装车间里,一场静默的新型农产品革命正在上演。设计师陈雨薇团队耗时8个月,将宁溪的民俗图案、屿头的古建筑纹样融入包装设计,为竹荪“穿”上青花瓷纹饰的“礼服”,给铁皮石斛系上山水纹样的丝带,连最普通的番薯干都拥有“长潭十珍”的雅称……这套耗资百万的VI视觉系统,让曾经有“内在美”的“散装”山货实现了“内外齐美”。眼下,这些穿上“新衣”的土特产已成功打入13家星级酒店。
这场始于小小“菜篮子”的共富实践,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桥梁。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