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水温高,饲料投喂量大,水产养殖风险增加,养殖病害进入高发期,常出现养殖水质变差、水体分层、鱼类代谢紊乱等热应激反应,病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繁殖加速,易暴发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寄生虫性疾病以及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8月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并作好防控准备。
一、病情预测
(一)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和肝脾充血等症状。发病水温为20℃~30℃。
(二)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鲤、鲫、团头鲂、罗非鱼等。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
(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危害对象主要有草鱼、鲫、鲢、鳙、斑点叉尾鮰等。患病鱼体表及内脏充血、出血,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等。该病在水温9℃~36℃均有流行,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5~9月。
(四)锚头鳋病:主要危害鲤、鲫、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锚头鳋一般寄生在鱼类肌肉、鳞下、口腔等部位,患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烦躁不安,体表或鳞片腹面可见细针状虫体。繁殖适温为12℃~33℃。
(五)肝胆综合征:主要危害草鱼、鲤、鲫、斑点叉尾鮰、加州鲈、河鲈等,典型症状为肝胆肿大、变色,主要由饲料投喂过量、药物滥用、营养失衡等原因引起。
(六)白斑综合征: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发病急,死亡率高。
(七)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发病水温为24℃~31℃。
(八)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I型,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病虾活力下降、停止摄食,额剑基部甲壳下呈现白色三角区域病变。水温16℃~32℃易发病。
(九)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携带特定毒力基因的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病虾活力下降,甲壳变软,肝胰腺变白、萎缩并出现黑色斑点和条纹。
二、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做好养殖水体管理。适时加注新水,降低水温并提高溶氧量。加强水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调控,保证养殖水质良好。使用一些水质调节剂或微生物制剂,帮助降解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良好的水质。
2、科学投喂。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原则。定期投喂保肝护胆、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保持鱼体健康。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和预防水质恶化。
3、及时捕捞上市。对于达到商品规格的水产养殖动物及时捕捞上市,以降低养殖密度,缓解养殖水体负载压力,做好保供增收。
4、无害化处理要及时。当巡塘发现大量死亡鱼体时,要及时打捞上岸,并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焚烧、深埋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m以上较为常用。特别是由病毒、细菌性疾病暴发导致鱼体大量死亡时。同时对打捞工具、器皿、人员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传播与暴发。
5、加强疫病监测。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可登录“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在“常见疾病”中查询,或通过“自助诊断”及“专家诊室”进行诊断或咨询。
(二)治疗措施
1、草鱼出血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在发病季节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也可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有预防及辅助治疗作用。
2、细菌性肠炎病:使用三黄散(水产用)、大黄五倍子散等中成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水产用)和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等抗菌药拌饵投喂,但必须做完药敏试验对症、对因、对量使用。
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外用可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粉等广谱抗生素,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4、锚头鳋病:精制敌百虫粉(水产用)全池泼洒,用法用量参照说明书。
5、白斑综合征:应通过改善养殖密度、泼洒复合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增强体质等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6、虾肝肠胞虫病:应预防为主,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定期消毒水体,在饲料中拌喂有益菌等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7、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日常定期施用益生菌稳定水体藻相,并维持水环境的正常变化,保持南美白对虾的适应能力以及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发病几率。发病时使用国标渔药抗菌药进行治疗。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