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英山县石头咀镇冯家畈村的山间,牵牛岭养殖合作社的牛舍里传来阵阵哞叫。几名村民驾驶着三轮车穿梭其间,小心地将新鲜的牲畜粪便装车——这些在旁人眼中的"废弃物",却是周边种植户们提前预定的"生态宝贝"。一场以资源循环为纽带,串联起种养产业、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图景,正在这座鄂东小镇生动铺展。
乡土能人领跑: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共赢"
"十年前刚起步时,谁能想到牛粪也能成香饽饽?"站在存栏量达300头的肉牛养殖区,合作社负责人沈先锋笑着说。这个土生土长的冯家畈村人,用十年时间将一个小养殖场发展成涵盖肉牛、土鸡、黑山羊的综合性养殖基地,不仅让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摸索出"养殖废弃物—有机肥—特色种植"的循环模式。
如今,合作社的生态肉牛年出栏量突破150头,土鸡存栏量稳定在2000羽以上,而每年产出的3000多吨粪便,全部被周边茶叶基地、中药材种植园"按需定制"。"用这里的有机肥种出的茶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叶高12%,每斤能多卖50元。"相邻的茶叶种植大户李建国算起生态账,眼里满是笑意。
在石头咀镇,这样的"循环故事"不止一个。周家畈村的高强带着在外打拼积累的资本和人脉回乡,建起标准化黑毛猪养殖场。通过"养殖基地+电商平台+实体店"的模式,他不仅让黑毛猪肉走进武汉、合肥等大城市的超市,更与50多户农户签订协议,用猪粪有机肥助力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形成"养殖端保供应、种植端提品质、销售端拓市场"的闭环。
三产融合发力:从"单一产业"到"全域生态链"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石头咀镇,处处可见产业融合的生动场景:肉牛养殖场旁的蔬菜大棚里,有机肥滋养的青椒挂满枝头;茶园深处的土鸡散养区,鸡群在茶树间啄食害虫;中药材基地的坡地上,黑山羊悠闲啃食杂草,粪便自然肥田……"肉牛与蔬菜同呼吸,土鸡与茶叶共命运"的生态图景,已成为当地独特的产业标识。
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介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石头咀镇已形成茶叶、中药材、小水果、蔬菜四大种植产业带,肉牛、土鸡、黑山羊、黑毛猪四大养殖集群,两类产业通过有机肥输送、废料利用紧密相连。数据显示,全镇生态种植面积突破2.8万亩,生态养殖年出栏量超1.2万头(羽),带动8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生态产业正加速融入乡村旅游版图。在叶家山村,"茶园采茶+土鸡宴"的体验套餐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在陶家冲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变身康养研学基地,游客不仅能认养药材苗,还能参与药膳制作。"上半年光旅游带来的附加收入就占了总收入的三成。"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合作社负责人说。
绿色动能涌动:从"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
"以前总觉得保护生态要牺牲发展,现在才明白,绿水青山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石头咀镇党委书记指着镇域规划图介绍,当地正通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康养保健"的融合路径,让绿色发展动能持续涌动。目前,全镇已建成生态农庄12家、康养民宿38家,开发出"有机肥认养""农事体验""生态食材烹饪课"等20多个特色项目。
从牵牛岭的牛粪变肥料,到高强的黑毛猪"走"上电商平台;从茶园鸡的生态循环,到中药材与康养的跨界融合,石头咀镇用实践证明:当农业插上生态的翅膀,当资源循环激活产业动能,绿水青山就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座鄂东小镇的探索,正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与发展平衡,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