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温天气,溪口乡玉竹村砂糖橘基地,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对果树进行精准灌溉,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恒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有了自动化设备,基地管理起来省时省力又省心。
这是我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其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区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指导服务,加强规范化建设,落实政策保障,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龙头企业牵引:
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价值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领头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成为带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我们公司正在熊家镇建设年产32万只蛋鸡和1亿枚鸡蛋的生产基地,能更好满足发展需求。龙驹镇小微企业园,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新增4000平方米厂房,生产更多种类的芦花鸡产品,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鲁渝农牧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桔丰说,公司将发挥好带头作用,进一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增收,为乡村振兴助力。
鲁渝农牧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的芦花鸡产业,是依托济宁万州东西部协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在龙驹镇梧桐村建起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建有种鸡车间、孵化车间、育雏车间、蛋鸡车间和有机肥加工车间等,实现了孵化、育雏、养殖一条龙;在芦花鸡研发加工中心,建有现代化生产线,研发芦花椒椒鸡、卤香鸡、灵魂烤鸡、椒麻鸡等系列产品;在万州城区、龙驹场镇等地开设“芦花鸡汤米线”门店,各个店铺食客盈门,生意兴隆,进一步扩大了芦花鸡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计划3年内,在全国扩容连锁门店到500家,努力把芦花鸡打造成我区叫得响的又一大特色产品。”牟桔丰信心满满。
在今年举行的第七届三峡柑橘产销对接活动上,首批运往马来西亚的500吨万州玫瑰香橙,由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万州区新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该公司是万州玫瑰香橙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标准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曾作为实训基地参与全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展示其在柑橘绿色防控技术领域的实践应用能力。公司负责人陈光辉介绍,今年公司玫瑰香橙果园产量约75万公斤,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还远销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发展成集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企业。
同样是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重庆玖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太安镇凤凰社区打造了千亩茶园,漫山遍野栽种茶树,建设的茶厂引进全新茶叶加工设备,主要生产“三峡银针”系列产品。同时,借助茶叶产业,还发展起避暑经济和乡村旅游,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有力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已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在全市名列前茅。
专业合作社带动:
发挥联结作用 增加农户收入
“村里的合作社牵头发展了西瓜等产业,对我们的带动作用非常大,我在家门口务工,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非常满意。”龙驹镇灯台村村民张孝刚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满脸笑容。他说,前不久村里西瓜成熟的时候,举办了第四届西瓜节,大家一起吃西瓜、玩游戏、抽大奖,很是尽兴。
龙驹镇灯台村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带领村民发展西瓜、冬瓜、南瓜、平菇、香菇、大球盖菇以及羊肚菌等产业。合作社负责人、灯台村党支部书记林森表示,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力村集体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村里还聘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大棚管理和技术指导,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各种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1万余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灯台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门口,一块“万州区就业帮扶车间”牌子格外醒目,这是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取得的成果。
灯台村村民陈正碧常年在产业基地务工,她高兴地说:“村里发展农业产业,大家跟着受益,单是务工收入,我一年就有3万多元。”村民张维英也表示,村里发展产业以来,她一直在产业基地务工,不仅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越来越幸福。
就近务工的村民还有许多,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我区就业帮扶车间。林森说:“我们希望通过就业帮扶车间,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溪口乡其林村发展了数百亩柑橘,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之一。以前村民各自经营,在家的村民大多年龄偏大不懂技术,品质不高,销售困难。随着临江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柑橘产业统一技术标准、农资采购、市场营销等,保证了产品质量,保障了果农利益。其林村村民汪其梅说:“我家也种了柑橘,仅此一项就能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
为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柑橘产业的拉动作用,其林村还建起了柑橘洗果场,配套建设柑橘电脑选果生产线、清洗设备、包装生产线等,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我们不仅清洗村里的柑橘,还对外服务增加收入。”其林村村支书郭明星说,周边乡镇和忠县等地的柑橘都运到村里的洗果场进行清洗,满负荷运行一天能洗30吨,成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其林村村民熊学英说:“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很喜欢现在的工作。”
洗果场注重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兑现了12.3万元收益分红,全村589户均受益。
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我区已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6家、市级以上示范社67家。
家庭农场示范:
能人创业带动 闯出发展新路
作为现代农业的“细胞单元”,家庭农场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展现出蓬勃生机。位于龙沙镇的张地埔家庭农场,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余亩粮油种植基地和稻渔种养基地的现代化农场。返乡创业10多年来,张地埔积极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各种现代农机操作,还外出考察参观现代化示范性粮油种植基地,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自己。
“现在我们整地、栽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都是机械化作业,效率高、效果好,让我们种地更加轻松。”张地埔自己也是操作各种现代农机的一把好手,各类耕种机械和防治病虫害的无人机他都能熟练操控。
除了实行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外,张地埔家庭农场依靠重庆市农科院、万州区农技站专家的技术指导,积极引进并试种水稻新品种,农场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龙两优粤禾丝苗”米粉稻,经专家实地测定,每亩单产达802.21公斤,单产提升效果明显。
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村民秦太武就常年在张地埔家庭农场务工:“我上有老下有小,出不了远门,以前就在附近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几年前开始在张地埔家庭农场务工,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我感觉特别安心。”
同时,张地埔家庭农场还提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荣获“重庆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万州区示范家庭农场”以及“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等多项殊荣,张地埔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种粮标兵”。
在白土镇五龙村,由黄敏文担任法人的沃康家庭农场,发展水果种植、家禽家畜饲养等产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自己的注册商标;郭村镇安全村,由王朝为担任法人的沃香园家庭农场,发展柑橘、中药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村民增收……
目前,我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7个。为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和水准,我区常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培训数量居全市前列。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我区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