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大步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跃迁革新,传统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要求更为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深刻的技术革命相伴而行。在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成为贯穿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和生态构建全过程的战略性资产。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智慧农业技术,需要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投资回报。
作为古老且典型的传统产业,农业领域如何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在育种、种植、养殖等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向平台化、智能化发展,是创新主体在此次“人工智能+”行动中的努力方向。当下,我国农业存在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土地分散等特征,这导致智慧农业难以大规模推行。此外,智能设备价格相对较高,也使个体农户在从事生产过程中接受度较低。另外,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差异较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农业数据权利主体较为分散,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致使农业数据利用率偏低、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来,我国创新主体持续在智慧农业领域探索攻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技术创新贯穿了农业生产全流程:我国创新主体研发的智能农机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如多光谱或高光谱摄像头、激光雷达、温湿度传感器等,实现对环境和作业对象的精细化数据采集;通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主体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对采集到的海量农业数据利用算法技术进行分析,并基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自主做出判断;基于人工智能决策结果,智能农机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我国智慧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接连涌现,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益,大量节约人工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帮助提升单位产量等。
笔者认为,创新主体应提早进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将算法创新与农业具体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登记软件著作权,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网。具体而言,在技术研发阶段,就应进行专利检索与分析,规避侵权风险,明确创新方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及时对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尤其是在智能控制、图像识别、路径规划等关键算法和模型方面布局高质量专利。此外,创新主体还应注重商标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软件系统作为智能农机的“大脑”,其源代码、用户界面、功能模块等可通过软件著作权进行保护,防止他人非法复制或篡改。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数据来源多样、主体多元,涉及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共享权等问题。创新主体在数据收集、处理与应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合规管理体系,明确数据权属,规范数据使用行为,避免因侵犯他人权益引发法律纠纷。
除了创新主体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持续深耕外,行业组织也应加速推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统一,尝试通过标准必要专利的途径,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同时,行业组织应助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认识自身角色定位,聚焦产业研发共性难题,提供专利导航、预警分析、转化对接等服务,助力创新成果高效研发与应用推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智慧农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智慧农业发展将呈现出全程化、协同化、普及化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将覆盖从育种、生产、采收再到溯源的全链条,而且随着技术的持续研发,将有更新的技术成果惠及更多的经营农户。可以预见,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智慧农业将会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