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野,万物生长。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句句关情。
牢记嘱托勇奋进,笃行实干显担当。河南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提升农业产能、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天下粮仓,中原担当;乡村振兴,田园风光;农民增收,笑颜绽放——河南正以整体发展的视野,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农业提效: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强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坚固屏障。
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要素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9月13日,走进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作物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牛煜会正拿着手机查看田间墒情监测数据,“这2000亩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改造,每50亩配套一眼机井,还安装了智能滴灌和物联网墒情仪,动动手指就能浇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农田的常态。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2025年,河南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以上,推广应用“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确保工程不仅建得好,更能长期发挥效益,持续夯实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打好了耕地基础,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则激活了“人”与“技”的效能。
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覆盖周边10余个乡镇,年机械化服务面积5万亩次。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自豪地说:“我们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既降低了成本,又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粮食产量。”
目前,河南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9.6万家、27.5万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665万亩、占比33.26%,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7万家。农业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河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国前列,让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河南不仅是“中原粮仓”,更是全国重要的“油库”“肉库”“菜篮子”,油料、食用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1/12。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河南正以多元供给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更丰沛的动能。
农村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空间,也是农民生活的家园。农村品质提升是河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关键一环。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曾经“土坯房连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早已不见,如今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灯照亮每条街巷。村民崔红梅感慨道:“现在出门能坐公交,在家能连5G网络,跟城里生活没啥两样。”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便利了村民生活,更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在东岳村,村里的鸭蛋、大米、茶叶,通过电商物流直接送进城;依托道路硬化和景观改造打造的稻田小火车、光山花鼓戏展演,每年吸引上万名城市游客前来体验。
如今,东岳村旅游产业年收入达1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余万元,从落后村蝶变为富裕村。
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7%,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3%,均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和美乡村建设既需要硬件提升,也离不开乡风文明软实力培育。
踏入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柏油路笔直洁净,文化墙上“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彩绘引人注目……这份美丽不靠村干部“包干”,而是靠村民的自觉行动。
岗李村通过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行为,摒弃不良习惯,弘扬良好家风,树立文明乡风。同时,他们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环境整治、践行孝老爱亲、弘扬良好家风等日常行为,量化成具体积分,每月在村口公示栏公布积分排名,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在村规民约的带动下,岗李村不仅守住了柏油路洁净、文化墙鲜亮的硬件成果,更养成了邻里互助、文明守礼的新风尚。“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舒畅了。”村民李爱菊说。
既有路通灯亮、水清岸绿的外在“颜值”,又有乡风淳朴、邻里和睦的内在“气质”。河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农民增收:
当好乡村振兴“主人翁”
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农业强省建设的核心要义。河南始终将农民置于乡村振兴的中心位置,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保障、利益联结,让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农业强省建设的受益者与主力军。
产业带动拓宽“增收路”——
走进西峡县桑坪镇三湾村,余泽基的香菇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余泽基说,“后来村里推广香菇种植,合作社提供菌棒、技术,我试着建大棚,没想到效益这么好。种香菇让我们一家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他已成为当地的种植能手,每年净收入超过9万元。
西峡县的香菇产业,正是河南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缩影。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河南构建起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24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30元,较2020年的16107元实现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产业振兴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技能培训提升“发展力”——
让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关键在能力提升。西华县依托无人机产业园,开展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武陟县开展“电商+农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网络销售技能……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技能赋能实现增收致富。
2024年,河南农业农村部门持续深化农业领域技能建设,探索构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持证体系,全年完成培训35.5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3.5万人,帮助农民实现从“靠体力吃饭”到“凭技能发展”的转变,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河南正锚定农业强省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三农”事业新贡献。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