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洮北区,丰收的画卷在田野与水塘间徐徐展开。稻浪与鱼影相映成趣,龙虾与鲈鱼各展生机……一场以“稻渔共生”与“特色水产”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产业的面貌,勾勒出一条生态循环、效益倍增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东风乡一农场,连片的稻穗金黄饱满。稻株之下,鱼儿欢快游弋,演绎着“稻护鱼、鱼肥田”的生态和谐。这种将养殖与种植巧妙结合的“稻渔共生”模式——鱼类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既提升了稻米品质,又增加了水产品收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效益。
“今年我们在千垧稻田中投入了126万尾鱼苗,预计鱼产量达五六十万斤,收入超300万元。我们的水稻品质好了,在市场上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农场负责人田柏图细数着这份“生态红利”。目前,全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9.34万亩,“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业态遍地开花,不仅让土地“活”起来,更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到保镇高平村,昔日的芦苇地因小龙虾的到来而焕发新生。洮北区银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寇长林今年首次试养“盱眙1号”小龙虾,投放的5万尾苗种以鲜活小鱼和少量饲料进行生态喂养。经过百余天的精心培育,首批成品虾产量已超过3000斤,按市场价计算,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试养成功,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明年更要扩大规模!”寇长林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小龙虾养殖具有技术门槛低、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能与水稻种植形成完美的互补,为土地和水资源赋予了更高的产出效率。这一成功试养,为全区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宝贵经验。
镇南种羊场崇光水产养殖种植家庭农场的鲈鱼塘里,随着渔网收起,一条条肥美的鲈鱼腾跃而出,水花四溅。经营者张崇光看着满塘的收获,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承包的22亩鱼塘投放了3.9万尾鲈鱼苗,预计产出2.4万斤,毛产值可达30万元!”
从门外汉到养殖能手,张崇光的转型离不开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从养殖技术到日常管理,专家全程指导,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肉质鲜美、市场供不应求的鲈鱼,如今已成为洮北特色养殖的“明星产品”。崇光农场的规范化实践,不仅证明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潜力,也为全区水产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近年来,洮北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倾斜、技术帮扶、市场开拓等举措,全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特色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我们持续推广这种‘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精心打造更多特色农业样板,让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让乡村的产业根基更牢固。”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传统的单一耕作到现代的多元开拓,洮北区正以特色产业为笔,以生态智慧为墨,在广袤的沃野上,奋力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