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塔哈镇聚焦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目标,以技术创新、模式突破、资源盘活为抓手,在水肥一体化、定制农业、盐碱地改造三大领域深耕实践,推动农业发展从“传统粗放”向“高效优质”转型。
推开水肥一体化,按下农业“高效键”
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破解传统种植“用水多、施肥乱、产量低”难题的核心举措,以示范带动、全域推广为路径,实现技术落地见效。
学技术、看成效,聚焦种植技术升级。年初以来组织5次技术专题观摩学习,赴绥化东水股份有限公司、安达世纪云天(海南)投资集团旗下黑龙江特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讷河等地,实地学习“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先进经验。
建示范、强引领,全面铺开技术利用。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在全镇8个村打造7处“水肥一体化示范田”,总面积达3400亩,5-7月,开展2次镇域内示范地块观摩学习,累计吸引500余名农户参与,通过“玉米亩产超1000公斤、亩增产300公斤”的直观数据,让农户感受到技术优势,累计带动120户农户参与,覆盖耕地1.46万亩。
降成本、提效益,科学实现三重效益。通过科学计算,精准滴灌,将水、肥直接输送至作物根系,肥料利用率提升30%以上,降低种植成本、避免化肥流失造成土壤污染、亩产提升30%以上,实现“增产、节水、护土”三重效益。
发展定制农业,开拓增收“新渠道”
针对市场对优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以“规模拓展+模式创新+市场开拓”为核心,打造定制农业发展模式,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通道。
规模联动聚合力,构建“5+6+N”联动矩阵。构建以5个村集体、6家种养农场和46户示范农户的联动矩阵。通过行政村差异化布局——库木村“南果北移”精品水果、理建村有机稻米、肖屯村“农业+旅游”田园综合体、大高梁村高端水产、吉斯堡村少数民族文化与中药材种植;6家农场形成涵盖肉牛、肉羊、散养笨鸡、特色黑猪、大鹅、马铃薯、紫薯等多元养殖供应链;46户示范农户带头引领,34户畜禽养殖示范户带动周边发展特色养殖,12户中药材种植示范户推广标准化技术,推动定制农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模式创新促融合,打造四大共建体系。推出“托管服务、私人认领、会员定制、众筹共建”四大体系。库木村“鸡苗托养+网红助销”实现养殖全链条协作。肖屯村“共享菜园”划分65块“一分田”供认领,配套代耕代管与沉浸式体验,年接待游客超500人次。库木村水果会员定制提供认养、配送、采摘服务。2家特色豆包小作坊通过众筹模式扩产,对接餐饮企业与商超,推动传统美食品牌化。
市场拓展新销路,实现闭环销售模式。依托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打造“塔哈”品牌,与益海嘉里、大润发等企业建立线下直供关系,进驻哈达农贸市场及高端社区生鲜店,市场覆盖周边5个县区,实现“产—供—销”闭环。
攻坚盐碱地改造,唤醒土地“新活力”
面对村级闲置盐碱地资源,以“改良+利用”为核心,整合资源推进改造,让“不毛之地”变身“增收良田”。
强联动、破难题,加强各部门联动。推动“镇村协作+部门联动”机制,通过与国土、农业等部门研究谋划,镇村两级积极配合,推进大哈柏村、肖屯村3240亩盐碱地改造项目,项目通过土地整治、灌溉设施铺设、道路建设、电力搭建等综合措施,将盐碱地转化为有效耕地。目前,新增优质水田2700余亩。
增收益、惠民生,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改造后的土地肥力显著提升,发包价格从原来每亩10-20元提高至200元以上,每年增加收益超55万元;同时结合生物基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表土利用,解决黑土地表土再利用难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塔哈镇将继续结合自身深入谋划,持续优化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与资源利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