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物联网的建设逻辑
日期:2025-08-01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受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技术升级的推动,未来家禽商品养殖走向数字化、无人化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当前规模化养殖的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但当前养殖硬件的升级尚未结束,因此养殖硬件上的标准化仍未实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对管理自动化的要求压力会越来越大。
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升级一定会沿着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道路进行升级和迭代。当前产业发展已经把农业中养殖环节按照半工业甚至工业的模式进行展开。因此,家禽养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
从工业1.0发到工业4.0背后是要遵循基础的产业发展逻辑。在18世纪末,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在1.0的时代,通过机器取代人工,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也推动的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当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时候,单一设备的生产效率存在了瓶颈。随后,人类发明了生产流水线,人员和设备分工明确,将各个单一机械的生产效率和员工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生产设备从机器化逐步转向电气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工业2.0时代出现了经济周期,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而分工明确的工业流水线极大的刺激了生产效率与生产规模,从而产生了供需失衡的系统矛盾。其次,单一设备的极度明确的分工,带来了设备之间以及不同生产环节之间人的沟通效率的瓶颈。因此随后为了解决生产环节的这个矛盾,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步的应用将单一设备、系统的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的水平,因此,顺应而生了工业3.0。
工业3.0通过自动化、信息化解决了效率和沟通的问题,但是也进一步激化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对于工业4.0需要面向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建设生产定制化的产品的渠道,这也是我们所提到的必须以消费导向重构价值创造的逻辑。
养殖物联网的出现就是在工业3.0阶段,为了改善生产效率以及设备之间沟通的问题,所出现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是当前养殖物联网的商业开发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大型或者新型的环境控制仪器。需要理解的是,环境控制系统需要和具体养殖的大环境相配套,中国模仿应用美式的通风和环境控制系统在平养体系里面矛盾并不突出,但是中国商品禽养殖坚持走的是立体养殖模式,立体的养殖模式以及和美国大相径庭的纬度会导致环境控制系统会衍生出极大的差异来。
环境控制仅仅是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空气的物理特性,尽可能的提供给社内家禽相对均衡的温度、湿度、风速的控制设备。但是需要理解的是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风速在立体多层的养殖模式里存在物理学上的矛盾。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三者之间是相互抑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平养系统里,这种矛盾不明显,尤其在温度相对均衡的南方,南方以美国的养殖为代表,北方以欧洲的养殖为代表。在极冷极热的条件下,这些参数相互的矛盾并不突显。而在中国的环境下,昼夜温差相对较大,这种物理参数之间的矛盾,尤其在立体多层的养殖条件下会被放大。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养殖条件下,养殖环控器并不能完美的解决。我们所有季节上的环境控制问题。
因此,能够让养殖户进行买单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养殖物联网的架构,不仅仅需要独立设计更加符合中纬度(中国国情)的环境控制系统,此外,还需要将最终用户兑现技术价值的关键点予以关注和管理,否则在当前相对较高水平的。
第一,在环境控制设备上减少不必要指标检测。要做好环境的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所有的空气指标都进行采集,数据量多并不代表其一定有价值。像空气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一些气体的测定,通过技术手段是能够实现,但是对实际生产并无很大意义。因此说,不能将当前的防控器做成一个大型的环控仪,或者去获取大量的数据。
第二,生产数据的收集至关重要。作为养殖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采食量、饮水量、增重和成活率,而这个问题在当下的养殖物联网里头往往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通过笼具的群体称重、料塔的称重、精确的打料计量、饮水量的测算,以及成活率的即时记录等手段,将生产管理者最关心鸭子的采食量、饮水量、体重等指标给与实时的展示。
第三,重点疾病的预警能力。疾病永远是养殖过程中影响养殖效率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是使用动保手段去做弥补,而并没有做提前的监控与检测。如果能够提前预防疾病的出现,从而一定程度规避对生产指标的负面影响因素,那将最大程度的解决终端用户为系统买单的意愿问题。养殖物联网系统的差异化能力将会重点在重点疾病的预警上予以体现。水质、空气质量、环境细菌载量、粪便的情况、特殊病毒的即时测定,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特殊性行为反应,都可以作为重点疾病的关联指标予以监控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