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笼式养殖技术

笼养与网养肉鸭养殖成绩差异原因分析(下)

日期:2025-07-31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4.运动量差异

笼养模式通过限制肉鸭活动空间,显著降低了其维持性能量消耗。虽然在潍坊试验场中,网养4-5舍已经将网面分割成为2m*2m的栏位,但是相对于笼养相比,其活动范围更大,集中采食时到料筒的距离更长,相对而言,能量消耗更多一些。如果有技术人员进入棚舍,可以看到网养肉鸭会快速起身,移动到技术人员。同样巡棚情况下,网养肉鸭由于应激运动量也更大。在网面的活动强度增加,导致维持需要上升,相同日增重条件下需消耗更多饲料。能量分配模式的差异是料比不同的生理基础。

5.应激差异

笼养系统由于采用小型群体隔离饲养(每笼20只),有效减少了鸭群的社会性应激,如啄斗、争食等竞争行为。相比之下,网养模式中,鸭群规模通常较大(每栏55只),个体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容易产生群体等级争斗和采食竞争。研究观察到,这种社会应激会导致鸭只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营养物质更多分配给维持代谢而非生长代谢,免疫系统持续激活消耗能量,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抑制等。这些应激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网养鸭的维持能量需求比笼养鸭高出8%-12%,直接导致料肉比上升。此外,笼养系统便于实施个体观察和精准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并处理病弱个体,减少群体中的疾病传播风险,这也是其健康管理和生产效率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改善建议

1.增加料位

由于7d后网养的料位只有笼养的1/3,存在料位不足,部分肉鸭采食不足,影响生长。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个栏位中增加一个料筒。可以通过料线改造,实现一个栏位2个料筒同时打料,或者通过人工加料,增加网养肉鸭的料位。

2.精细化饲养

饲喂策略应调整:实施"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生长期4-5次,育肥期3-4次,这种模式更符合肉鸭的消化生理特点,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当前20d左右网养肉鸭只打料1次,每次都将料筒打满,然后第二天相同时间再打料,这会造成后端肉鸭饥饿时间过长,体内会有一部分能量消耗。因此建议通过改造料管,或者挪动料筒位置,减少每次打料量,从而增加每天的打料次数,肉鸭每次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饲料,促进肉鸭采食。

勤匀料:增加饲养员的巡棚次数,及时观察每个栏位的采食情况,如果发现前端料筒剩余饲料过多,可以及时匀料到空料筒中,尤其后端料筒容易缺料,避免出现前端饲料过多浪费,后端肉鸭采食不足的情况。

3.饲养密度管理

建议降低后端1/3栏位肉鸭的饲养密度,在14d后将后端1/3栏位处的肉鸭减少2只,挪到前端1/3栏位。这样可以避免前端饲料的浪费,又能减少后端的采食竞争。

4.环境精准控制

网养棚舍和笼养棚舍在硬件上、尺寸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通风时应当实施差异化的通风模式,比如网养棚舍温度更高,需要加大通风量,将舍内的热量排出,控制棚舍内的温湿度趋于一致,为肉鸭创造适宜的环境。

5.出粪管理

网养栏位内肉鸭数量更多,肉鸭排粪量更大,如果跟笼养的肉鸭的出粪频率相同,那么肉鸭接触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相对更高一些,因此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网养肉鸭的出粪频率,减少有害气体在小环境内的聚集。

6.减少肉鸭运动量

网养肉鸭由于栏位面积大,肉鸭可运动的范围广,其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较多,因此可通过控光控料的方式降低鸭群的活动性,促进静卧休息和营养积累。或者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蓝光灯,让肉鸭安静下来,减少运动消耗。

四、小结

网养和笼养肉鸭养殖成绩上的差异,本质上是料位不足、饲喂方式不同、环境相对较差、运动量大、应激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想要提高网养肉鸭的饲养成绩,需要增加采食料位,实施更加精细的饲养管理,为肉鸭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其他应激消耗,才能发挥肉鸭的生长性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