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笼式养殖技术

【动保技术】实验室诊断:鸭疫里默式杆菌的分离鉴定

日期:2025-07-31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等,是严重危害世界养鸭业的疾病,尤其在集约化养殖的国家发病率较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商品肉鸭养殖常见于22~30日龄左右高发,各日龄鸭高度敏感,常由小日龄鸭群扩散到大日龄鸭群,小日龄鸭群发病急,死亡率偏高。 

肉鸭在感染RA后一般表现为全身性败血性、渗出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心包、肝脏和气囊的纤维素性渗出,输卵管中有大量的干酪性渗出物,脑膜充血和水肿,即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在感染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剖检变化有差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仰翻卧地,两腿呈现划水状,行动迟缓。随着细菌的快速传播,肉鸭消瘦,死亡率升高,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鉴于以上情况,鸭群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将死淘肉鸭送往实验室进行鸭疫里默式杆菌的分离鉴定,以便于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制定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方案,减少养殖户损失。

1.发病情况分析发病养殖户肉鸭为网上养殖,23日龄左右出现较多瘫鸭,剖检发现肉鸭出现明显心包炎、肝炎和气囊炎症状,疑似鸭疫,随即选取症状明显6只鸭头(RA在鸭头中分离率最高)送往实验室进行RA的分离鉴定。    

2.材料准备

TSB增菌液(添加5%小牛血清),血平板(商品化),PCR相关耗材、引物及扩增酶。

3.RA分离鉴定

3.1试验准备

实验室接样后,先对鸭头进行清洗,防止鸭毛乱飞;然后将鸭头放置操作台上,操作台需要提前铺上防水隔离材料,防止污染台面。操作台可选择通风橱内或者超净台内,操作时需要点燃酒精灯,并且在酒精灯附近10 cm左右进行RA的划线培养。

3.2细菌划线培养

使用灭菌剪刀将鸭头部的皮肤剪开,暴露出鸭头部颅骨,可以将鸭颅骨放置在火焰上灼烧,防止混入外源性细菌,然后使用灭菌剪刀将鸭的颅骨剪开一个小切口,将灭菌接种环从切口处插入,保证接种环上携带鸭脑组织,然后使用分区划线法(该方法适合于杂菌较多划线)接种于血平板中,操作时先将标本均匀涂布于平板表面边缘一小区(第一区)内,约占平板1/5面积,再在二、三区依次连续划线。每划完一个区,均将接种环灭菌一次。每一区的划线均接触上一区的接种线23次,使菌量逐渐减少,以获得单个菌落,划线后将血平板放置于烛缸中厌氧培养18~24h   

3.3细菌形态观察

对血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进行观察,一般RA在血平板上形态为:边缘整齐、透明有光泽,呈凸起状(见图4)。然后可以对疑似菌落可进行菌落PCR验证。

4.RAPCR鉴定

为保障检测效率,在RA划线培养同时可以进行PCR验证,使用灭菌接种环划线后,可以再无菌取少量脑组织,放置于TSB液体培养基内,进行隔夜扩菌培养。第二天取扩增后的菌液进行PCR验证。    

5.RA血清型验证

对血平板上疑似菌落进行纯化培养,然后采用玻片凝集方法进行RA血清型验证。取常见阳性血清7型、10型、黑肺型(信得制备)各10 μL于干净载玻片上,挑取单菌落于各型血清中并用移液器混匀(保障较高的菌液浓度),观察分离菌株与阳性血清混合后3 min内是否出现颗粒状凝集,出现颗粒状凝集判定为阳性,不出现颗粒状凝集判定为阴性。

6.小结

综合分析肉鸭临床表现、血平板上疑似菌落形态、PCR鉴定结果及血清型验证结果,可判定本次肉鸭临床上出现RA感染,并且为黑肺型。提示:实验室诊断后需要及时与临床兽医沟通,以判断本区域是否出现新的血清型,如有需要可联系合作厂家定制相应鸭疫疫苗,以保障下批次的免疫效果。对于发生RA的养殖户,需要对其后续养殖批次持续监测上苗前、养殖过程中棚舍内设备表面、环境中以及肉鸭体内是否存在RA菌,一旦发病,需要同步采集鸭头、肝脏进行RA的分离鉴定,以确定是否出现血清型的变化,降低RA对于肉鸭临床的损失。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