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脚垫皮炎的形成原因浅析
日期:2025-07-31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脚掌作为肉鸭重要的副产品,其筋多有嚼劲,并且富含胶原蛋白易入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是肉鸭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脚垫皮炎是影响鸭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养殖过程中肉鸭出现脚垫皮炎,不仅会增加屠宰场对于鸭掌修整的费用,而且会导致鸭掌重量降低,产品品质降级,使其产品售价下降,屠宰场经济效益降低。
1.肉鸭脚垫皮炎简介
脚垫皮炎的特征就是脚垫糜烂性的病变,此病最初为接触性皮炎,但此后可导致踝关节处的皮肤和脚掌的底部皮肤出现溃疡。
脚垫变化可分为四个程度:
1-正常:脚垫黄色,柔软;
2-轻度:脚垫发干,略增厚;
3-中度伤害:脚垫明显增厚,鳞片干燥、发黑;
4-严重伤害:脚垫肿胀、发黑、裂口出血(其评分系统见表1)。
脚垫处于第四阶段严重伤害的程度,会引起肉鸭的疼痛,影响行走、采食,最终可能损坏肉鸭的生产性能。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寻找可能引起脚垫皮炎的因素,提前进行防控,降低脚垫引起的经济损失。
2.引起脚垫皮炎原因
(1)饲养管理因素
a. 饲养模式差异
一般情况下,地养情况下由于使用垫料,垫料铺设厚度过低,垫料材质吸水性差等引起垫料局部湿度过大,都会容易造成脚垫皮炎的发生。
这种情况可能在种鸭、种鸡、部分地养肉鸡多发,而目前商品肉鸭的养殖以网养和笼养模式为主,肉鸭不再使用垫料,而且肉鸭与粪便直接接触减少,因此与地养相比,其脚垫皮炎发生率降低。
b. 舍内湿度过大
如果饮水方式和饮水器设计不合适,或者水压过大,水线上未安装接水碗,舍内湿度过高,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清理,均会导致病菌滋生。潮湿的环境下,肉鸭脚垫皮肤的角质层出现软化,随后乳头状炎症出现,很快形成“脚垫或花掌”。
c. 饲养密度大
肉鸭饲养密度过大时,肉鸭活动空间较小。其水位和料位可能不足,在饮水和采食时,为争抢食物,可能会出现相互挤压、踩踏的情况,增加了脚垫受伤的几率。
d. 不同季节影响
冬季比夏季皮炎发生率高,这主要与冬季棚舍内湿度较大有关。冬季为保温,棚舍内通风量小,棚舍内的湿气不能及时排除,湿度过大,会增大肉鸭脚垫的损伤。
为追求养殖批次和利润,很多肉鸭养殖户对棚舍不进行清洗消毒,导致上苗时,肉鸭棚舍网面上都是上批次粪污的残留,在这种情况下,肉鸭脚垫长期与粪便接触,很容易发生脚垫皮炎。
(2)微生物感染因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肉鸭脚垫皮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在棚舍中是广泛存在的,一旦肉鸭脚垫出现了损伤,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趁机侵入。引起脚垫的炎症反应,如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另外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也会从伤口进入,使炎症加重。
笼具毛刺:有些网养笼具用竹片进行铺设,如果竹片未处理好,其毛刺可能会扎到肉鸭脚垫,引起脚垫损伤。还有笼养镀锌笼具上,可能有一些金属毛刺,也会引起肉鸭脚掌的外伤。
垫网差异:垫网材质过硬,可能会割伤鸭掌,造成脚垫皮炎。以潍坊试验场为例,同样都是双层网养棚舍,其中4号棚舍为塑钢线+垫网,5号棚舍是漏粪板+垫网。5号棚舍肉鸭出现脚垫皮炎的概率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漏粪板过硬,容易割伤脚掌,另一方面是漏粪板与垫网的叠加,其网面上粪便漏不下去,积累较多,会加重脚垫的损伤。
(4)营养因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会阻碍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和正常生长,缺乏相应的生物素、核黄素、泛酸、含硫氨基酸、赖氨酸和锌可能会导致脚垫皮炎的发生。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影响脚垫皮肤角质化,使得皮肤更容易干燥、脆弱而开裂,其感染风险增高。尤其是缺乏生物素会导致肉鸭脚垫皮肤出现炎症,皮肤红肿;在肉鸡上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络合锌可以降低肉鸡上脚垫皮炎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
3.小结
肉鸭脚垫皮炎对鸭掌产品价值影响大,为降低脚垫皮炎的发生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应该为肉鸭提供全价均衡日粮及良好的饲养管理,如控制棚舍内温湿度、养殖密度在适宜范围内,批次间及时进行棚舍的清洗消毒,为肉鸭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需要保障笼具垫网硬度适中、平滑无毛刺,减少肉鸭受外伤可能性,降低外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进入肉鸭脚掌内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