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鸭产业的生态建设
日期:2025-07-31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白羽肉鸭产业落后白羽肉鸡产业5~10年,当前也陷入了内卷的发展困境。过去6~7年,商品白羽肉鸡从40+亿只快速发展到80+亿只,而白羽肉鸭始终在30~35亿只左右徘徊。同时随着产业竞争格局的逐步加剧,饲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倒逼料比在持续下降,而白羽肉鸭是以副产品价值输出为主的,与白羽肉鸡以胸肉腿肉等主产品价值输出迥然不同,因此料比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肉鸭整只的价值,而整个肉鸭产业的结算是复制肉鸡以料比为导向的模式。产业体量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单只 的价值又存在下降的趋势,因此整个产业就陷入内卷的发展中。
改变当前内卷的格局,需要重塑整个白羽肉鸭产业的生态,要从白羽肉鸭的量和质上重塑产业格局,建立起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模式和供应模式,颠覆产业链之间互害的恶性博弈,规范产业生产标准,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量的发展上
前期主要存在的就是上下游之间的恶性博弈,也是信得李朝阳总提到的有组织性的产业链博弈,这种博弈容易引起上下游之间的不信任。同时形成产业数量的大幅波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三处着手:
- 产业链上下游应该理性地坐下来,进行良性的互动和沟通。鸭高创有能力也愿意主动起到衔接协调的作用。
- 产业上下游尽可能的将信息透明公布供和需的数量定期发布。这样能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相互猜忌和博弈。
- 将苗的质量标准以及养殖结果反馈到量的调整上,应用养殖大数据对苗质量进行评估,并形成定期发布机制进行行业宣传和引导。
二、质的发展上
产品质量。当前屠宰企业为了降低造肉成本,过分的追求料比。形成32天左右出栏六斤重毛鸭,其产品质量比以前有大幅的下降。因此,需要产业联合起来对养殖天数进行明确,比如36天6斤重是下限,既控制体重也控制天数,从而使屠宰端站在产品质量的角度协同养殖端的生产。
饲料的质量。与南方相比,北方使用了大量的动物源性的原料,动物性的原料对产品的风味儿会产生明显影响,尤其在天数短的饲养模式下。另外,低酸价的脂肪规范使用,避免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而使用高酸价的脂肪,减少油脂对肉风味的不利影响。追求饲料的低料比并没有问题,因为低料比是保障养殖收益的唯一因素。但是在当前的模式下,适当的保持饲养天数、控制只重以及低料比这个综合目标才应该是追求饲料质量的最终方向。
控制苗的质量。做一个真正有良心的苗企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非常的关键。当前好苗跟差苗的价格拉不开,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需要呼吁各大苗企能够真正把苗的质量当做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苗的质量决定养殖成绩的上限。因此,需要规避种禽的养殖阶段的大量用药,以及在出苗阶段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为下游的养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养殖的质量。对于现有的市场养殖户而言,各大企业推动密闭棚的改造,是提高养殖下限的最为便捷的一个方式。另外,推动设备企业开发适宜鸭用的笼具以及养殖模式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