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无锡流水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物联网+智慧渔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禄口基地是长江鱼类资源修复育种核心平台,同时为全国第四家、华东地区设施较为先进的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隔离场,具备成熟的水产科研设施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为突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高成本、低效益”的行业瓶颈,无锡流水鱼与禄口基地于近年合作开展高密度智能循环养殖项目。依托禄口基地的科研场地资源、检疫繁育基础,结合无锡流水鱼的智能装备与系统技术,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综合成本低于传统外塘养殖,呈现养殖周期短、密度高、饵料系数低、零药品使用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一)生产实际问题
项目重点解决了传统水产养殖的六大核心痛点:
1.效率低下:传统外塘养殖密度仅2-5kg/立方米,单位水体产出率低;9克鱼苗至9两成鱼需6-8个月,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2.环境依赖强:受自然水温、天气影响大,鱼类长势不稳定,低温或高温季节成活率仅60%-70%。
3.水质难控:外塘水质调控粗放,易爆发蓝藻、氨氮超标等问题,需频繁使用药品防病,存在药残风险。
4.成本高企:传统饲料饵料系数约1.2-1.5,消化吸收率低、粪污排放多;人工巡检、水质调节投入大,综合成本达12-15元/斤。
5.数据缺失:缺乏实时监测手段,养殖管理依赖经验,无法精准优化投喂、增氧等关键环节。
6.环保压力:外塘粪污直接排放,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二)做法模式
项目构建“智能控制+精准净化+数据驱动”的全链条养殖体系,核心做法为以下几点。
1.搭建全程恒温与多阶水质净化系统
(1)环境控制:采用工业级恒温设备,将养殖水体温度稳定在22-26℃(鱼类最佳生长区间),突破季节水温限制,缩短生长周期。
(2)水质净化:创新设计“五级协同净化工艺”。
竖流沉淀器:优先分离60%大颗粒粪污与残饵。
(3)微滤机:进一步过滤30%中小颗粒杂质。
(4)蛋分设备:移除剩余悬浮微颗粒及溶解性蛋白质。
(5)二氧化碳脱除系统:清除高密度养殖产生的过量CO₂。
(6)生化系统:通过硝化细菌消解残余氨氮、亚盐,最终输出浊度低于5NTU的清纯水体。
(7)增氧消毒:配套液态氧增氧系统(溶氧稳定在8-10mg/L),结合“紫外线+臭氧”双重消毒,全程无需使用任何药品,杜绝药残。
2.建立实时数据监测与精准管理体系
(1)数据采集:部署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对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盐、CO₂浓度等12项指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积累海量一手养殖数据。
(2)饲料优化:选用高品质低氮配方饲料,提升鱼类消化吸收率(减少粪污排放40%),同时减轻肝胆代谢压力,保障长势稳定。
(3)精准投喂:根据水质数据与鱼类生长阶段,通过中央平台自动调整投喂量与频率,避免饲料浪费。
3.打造智能化中央管理平台
(1)集中管控:平台整合恒温控制、水处理、增氧消毒、投喂等所有环节,实现“一键启停、自动调节”(如根据溶氧数据动态调整增氧机功率)。
(2)能源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设备运行策略(如非高峰时段降低水处理设备负荷),减少无效能耗;同时联动禄口基地的电力监控系统,实现能源消耗可视化管理。
(三)技术创新
1.环境调控创新:国内首次在工厂化养殖中实现“全程恒温精准控制”,将9克鱼苗至9两成鱼的养殖周期压缩至4个月,较传统外塘缩短50%以上,突破季节对养殖的限制。
2.水处理技术创新:首创“五级协同净化工艺”,实现90%以上颗粒杂质去除率、氨氮/亚盐近零残留,保障65kg/立方米高密度养殖下的水质安全,较传统循环水系统净化效率提升30%。
3.无药养殖创新:以“液态氧增氧+紫外线臭氧消毒”替代传统药品防病,实现全程零药品使用,既保障水产品安全,又节省药品成本(传统外塘每亩年药品支出约2000元)。
4.数据应用创新:建立“监测-分析-优化-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历史数据反哺工艺优化(如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质需求调整生化系统参数),突破传统经验型管理局限。
5.成本控制创新:通过“高消化率饲料(饵料系数0.85)+智能能源优化(能耗降15%)+高密度养殖(65kg/立方米)”三重举措,首次实现工厂化养殖成本低于传统外塘,打破行业“高投入必高成本”的认知。
三、成本效益
(一)成本显著降低
1.直接成本下降
综合养殖成本降至9元/斤,较传统外塘(11-13元/斤)降低22%-44%;饵料系数低至0.85,较传统外塘(1.2-1.5)减少30%以上,每亩(按1000立方米水体计算)饲料成本节约约3.6万元;全程零药品使用,每年节省药品采购与施用成本约1.2万元/千立方米;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工投入30%~50%;总成本构成:饲料成本5.1+液氧成本0.8+电费成本1.7+人工成本0.8+折旧0.5+其它0.3=9.2元/斤。
2.长期成本优化
水处理系统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换水率低于5%),较传统外塘节水95%以上,节省水费支出;中央平台能源优化使整体能耗降低15%,年电费节约约2.4万元/千立方米。
(二)经济效益提升
1.产出效率翻倍
养殖密度达65kg/立方米,较传统外塘(2-5kg/立方米)提升10-30倍,千立方米水体年产量达6.5万斤,较传统外塘增加5-8万斤;养殖周期仅4个月,可实现一年3批次养殖,资金周转效率较传统外塘(1年1批次)提升100%~200%。
2.产品价值提升
水产品无药残、规格均匀(成活率达95%以上),市场售价较普通外塘产品高1-2元/斤;依托禄口基地的检疫资质,产品可对接高端商超与出口市场,溢价空间进一步扩大。
(三)行业与社会价值
1.行业里程碑:项目为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降本增效”提供标杆,为中小养殖主体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低成本模式,推动行业从“高投入高风险”向“高效绿色”转型。
2.环保效益:水处理系统减少粪污排放80%以上,水体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符合长江大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
3.数据支撑:积累的4个月全周期养殖数据(涵盖水质、生长、饲料等),为工厂化养殖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