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北京国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的科技型企业,聚焦渔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公司整合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水产所等顶尖资源,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协同”的生态体系。
秦岭作为“中央水塔”,水资源丰富,适合生态绿色养殖冷水鱼,蕴藏产能达数百万吨/年。目前企业在陕西商洛商州区运营两大养殖项目,一是绿色智慧渔业工厂,采用鱼菜共生4.0模式,年产鱼苗500万尾、成鱼600吨;二是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年产成鱼150吨,合计年产能750吨。项目以“数字赋能全产业链,联农兴农促共富”为目标,打造“1(城市核心区)+6(周边县域)”现代渔业格局,构建国内领先的冷水鱼安全水产品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辐射带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渔业数字化转型。
二、 信息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一)实际问题
1.产业数字化水平低:传统养殖模式为主,养殖、加工、销售数据割裂。
2.生产管理精准度不足:水质监测、生物量估算、投喂量控制依赖人工经验,病害防控响应滞后,生产效率低、风险高。
3.质量追溯体系缺失:从种苗到餐桌的全周期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信任度不足,产品溢价能力弱。
4.市场响应能力弱:缺乏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机制,供需匹配失衡,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二)做法模式
1.搭建六大核心数字系统
西北冷水鱼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养殖环境监测、生产控制、质量追溯、加工物流、市场分析功能,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流程信息共享与智能决策,配套高性能服务器、数字化高清LED屏等设备43台套。
冷水鱼全产业链专题数据库:汇聚水质、气象、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维度数据,打通养殖户、加工企业、销售渠道数据壁垒,部署水质多参数监测设备、水上水下视频监测装置等29台套。
冷水鱼产业精准管理AI系统:基于大模型部署,实现水质预警、生物量估算、精准投喂、病害识别,配套鱼病智能诊断设备、精准投饵设备等30台套。
冷水鱼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区块链+二维码技术,记录种苗来源、养殖过程、加工检测等信息,消费者扫码可查全周期数据,配备质量检测设备1套、追溯软件1套。
西北冷水鱼智能营销服务系统:整合销售数据与市场动态,实现需求预测、动态定价与风险预警,开发10套营销分析子系统。
冷水鱼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中心机房,汇聚物联网采集数据与互联网信息,支撑全产业链数据存储、分析与共享。
2.部署物联网感知装备:配备水质多参数监测设备15台、氨氮亚硝酸盐传感设备2台、水上视频监测装置20台、水下视频装置2台、无人机2架、声呐成像设备1台,实现养殖环境与鱼群状态实时监测。
3.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推行“合作社+农户+技术企业”模式,引导农户发展3-5米直径庭院养殖池,村集体改造闲置大棚建设标准化养殖棚,企业统一提供鱼苗、技术指导与订单回收。
(三)技术创新
1.全链路数字化闭环管理:从鱼群个体监测到养殖环境调控,从生产流程管控到市场动态反馈,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优化”闭环,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
2.AI模型精准赋能生产:构建水质预测、生物量估算、病害识别等AI模型,其中水质参数预测精度超90%,鱼群计数误差≤10%,病害预警提前24-48小时,降低人工干预成本。
3.区块链+二维码双溯源: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与二维码便捷查询功能,实现种苗、养殖、加工、销售全周期溯源,保障信息真实性与消费者信任。
4.多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接入气象数据构建鱼类生长-气候关联模型,提前预判极端天气;整合金融数据为养殖主体提供生物资产估值,助力保险投保与投融资。
三、成本效益
项目投资全部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数字平台搭建、设备购置、监测传感仪器、运营运维等。项目建成后,冷水鱼养殖生产效率提升20%-40%,病害发生率降低30%-60%,产品实现10%-20%溢价销售;两大养殖项目年产成鱼750吨,年产值超4200万元,带动8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10万元以上。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联农带农模式实现每户年均增收2-3万元,村集体养殖棚年增收50万元以上;培养20名渔业数字化技术人员,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通过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复用等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减少养殖污染;鱼菜共生模式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助力秦岭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