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北京师范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儿时藏在心里的“大学梦”突然有了温度。作为一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把自家猪场管好,更要带着乡亲们找对路子。几天的智慧牧场培训像一场及时雨,把我这个养猪人心里的迷雾冲散了。原来养猪场里不只有猪叫声,还能装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天天打交道的猪圈,也能变成“会思考”的智慧空间。
一、从“凭经验”到“靠数据”——养猪场里的“智慧革命”
将传统猪场模式升级为智能数据平台,是这次培训给我最深的启发。过去凭经验喂料、靠感觉控温、翻本子记防疫的“土办法”,如今能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数据化转型”。温湿度传感器自动调控猪舍环境,AI摄像头实时监测猪群健康,大数据系统整合生长曲线、疫苗记录等信息。
这些让我想起自家猪场的日常,要是能装上这些设备,我就能从天天守着猪圈的“看管员”,变成用手机就能掌握全场的“指挥官”。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猪群的生长曲线,提前预判出栏时间;用智能防疫系统记录每头猪的疫苗接种、健康状况,再也不用翻厚厚的记录本。养猪这件事突然变得条理清晰、轻松不少,也让我更有信心带着乡亲们升级养殖模式。
二、猪粪变“金肥”——种养闭环里的智慧巧思
我们猪场的猪粪,一直是附近榨菜地、玉米地和南瓜田的“宝贝”,过去凭经验堆肥、凭感觉施肥,总担心多了不行少了不行。通过这次学习,这里面也有“智慧密码”,给粪污处理区装个养分检测仪,实时测出氮磷钾含量,再联动土壤传感器传回的种植地数据,系统就能算出每亩地该用多少肥。这种“养殖产粪—粪肥养地—地长作物”的闭环,透着生态的巧劲儿,加上智慧工具,像上了“双保险”——既让养猪场干净起来,又让地里的收成稳起来。作为致富带头人,我更明白这背后的意义:不仅自家效益能提上去,还能带着周边农户搞生态种养,让大家一起受益。
三、带着“智慧”回家——让养猪越来越有奔头
明天就要离开北师大了,我特意拍了很多智慧猪场系统的操作界面。回去后,打算先从猪舍环境监控和智能饲喂开始改进,一步步让自家猪场“聪明”起来;再给粪肥处理区添个检测仪,让猪粪滋养榨菜、玉米和南瓜时更精准高效。
这次学习不仅圆了我的大学梦,更让我笃定:养猪从不是“土坷垃里的营生”,只要肯拥抱科技,猪圈里也能种出“金疙瘩”。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我计划先搭建基础数据平台,把猪舍环境、饲喂量、健康状况等数据“连上线”,用手机远程掌控全场;再逐步实现数据联动,比如通过生长数据预判出栏时间,结合健康数据优化防疫方案。让数据替人“跑腿”替脑“决策”,不仅能让自己的猪场提质增效,更能带着乡亲们学会用数据养猪,让传统养殖模式在智能平台上焕发新活力。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下一步,我将聚焦技术落地,让智慧工具真正服务于生产,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作者系智慧牧场建设人才第三期培训班学员 重庆市涪陵区熊熊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