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脱贫户高敬宝开始了在村里金银花基地的工作。“今天采了3.45公斤、收入31元。现在通过采摘鲜花、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收入,每年靠金银花就能增收8000元。”高敬宝说。
近年来,淅川县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柴胡等中草药品种40余个,构建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链条,带动3万多农户年均增收超6000元。
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取得丰硕成效的生动缩影。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5年来,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2024年,河北省青龙县凉水河乡达子沟村村民邢桂娥家中遭遇火灾、房屋损毁,家庭陷入困境。经乡村两级入户核实后,当地迅速启动防贫保险救助机制,拨付5万元防贫保险救助金并落实多项帮扶措施。如今邢桂娥一家已经稳定消除致贫风险。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过渡期以来各地持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纵向贯通中央、省、市、县、乡镇、行政村6个层级,横向联通多个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共用,覆盖监测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全过程。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
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目前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
重庆市奉节县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创业平台,推出“中心工厂+卫星车间+家庭作坊”模式,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当地脱贫户张玉目前靠裁剪鞋布的计件收入,月收入超4000元。
“十四五”以来,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据统计,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
政策不断档,帮扶不松劲。“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累计已达8505亿元,脱贫地区的交通、水利、电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峨峰村村民郭锦一家,几年前从大山深处搬到现代化的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告别了年久失修的老木屋。郭锦在街道担任了安保工作,他的妻子也在附近农业园区务工,一家人其乐融融。
作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街道为3万余名搬迁群众打造了包括学校、卫生院、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等在内的“半小时”生活便利圈,并盘活各种资源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
“十四五”时期,各地持续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5万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14方面倾斜支持政策,强化科技、医疗、教育等人才“组团式”帮扶。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脱贫家庭基本实现一人以上就业目标,让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四支力量”作用,东部8个省市、310家中央单位、近50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6000多家企业和近300家社会组织倾力帮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帮扶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