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乡东白道子村,村民高玲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她家的小院——柴草整齐地码放在角落,农具也都摆放整齐,院子里小菜园的菜畦划分得清晰规整。“我还特意在院子里种上了耐寒的花卉,天冷了也看着喜庆。”她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境好了,大家不仅不乱丢垃圾,还都想办法扮靓自家小院,家家都养成了好的卫生习惯。
东白道子村的美丽蜕变,并非个例。“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今,走进万千乡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推门见绿、开窗闻香,村民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好去处、农忙之余能享宜居好环境。这正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真实写照。
“新厕所里里外外都干净,生活方便多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万家庄村村民万进录说。在秦州区,曾经简陋、卫生条件差的传统旱厕已不见踪影,崭新的便器、洁白的瓷砖,焕然一新的无害化卫生厕所让村民告别了以往“脏乱臭”的如厕环境。
就在秦州区村民用上干净的卫生厕所时,湖北省松滋市通过探索粪污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链条方式,统筹推进农村厕污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一起啃下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两块“硬骨头”。
在松滋市涴市镇红星村,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经管网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二级标准,可灌溉农田或生态补水,既减少了污染,也实现了污水就地资源化利用。
秦州区和松滋市户厕的变化,是近年来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的缩影。按照稳字当头、质量优先,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等原则,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分阶段有序实施,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来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村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从污水治理到垃圾分类,从村容整治到习惯养成,群众的双手正成为美化家园的“画笔”。
在四川省内江市,深化垃圾分类与可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建立“回收-分拣-加工”全链条体系,实现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利用;在安徽省萧县黄口镇杨阁村,村民一起编制的杨阁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成为“家园公约”,明确“门前三包”责任,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蝶变,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更让村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十四五”以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村容村貌改善提升,绝大多数村庄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