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2500元的公寓,1600元就能租下,在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将小家”公寓驿站,快递员们不再是孤身一人,他们将远在农村的家人接来共聚一堂。在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快递员不再操心住宿问题,从一张床、一间房,过渡到拥有一套房。
从城市过客到共建力量,新一代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之变折射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刻变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各地从住房条件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统筹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让城市居民居有所安,让进城务工人员居有定所,还使农民群众生活更加宜居便捷。202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亿人,城镇化率超过67%。2021年至2023年,超过4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市扎根,彰显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地处“城尾乡头”的县域是重要载体。
在刚过去不久的“双节”假期,一批县级“宝藏小城”跻身旅游热门榜单。云南腾冲、甘肃敦煌、江西婺源、吉林延吉、福建平潭等地,都出现游客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源于各个县城依托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找准各自发展定位,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服务,同时也离不开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一张立体交通网。
“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目前,我国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达19.1万公里,覆盖了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许多县城还有高铁直达,各种要素资源可以顺畅流动。
当城镇化建设乘着四通八达的网络向纵深推进,产业圈日益繁荣有了更多可能。在浙江义乌,坐落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中心物流网络覆盖全球近750个枢纽点,生产的210多万种商品覆盖全球,2024年,商贸城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世界义乌”的名片扬名海外;在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满产产值超2000亿元……2025年,我国“千亿县”增至62个,它们以全国1.3%的陆地总面积,贡献了全国7.8%的GDP。县城,正逐渐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以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为重点,持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带来的,不只有“旧貌换新颜”的硬件改变,更是人心的回归。
在江西新余市人和乡穑诞村,返乡创业者何贵军一边忙着晾晒从村民手里收来的梅干菜、南瓜干,一边忙着加工、打包、发货。从城市务工到返乡创业,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何贵军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创建了一家绿色食品加工合作社,主要为周边小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因坚持采用传统工艺加工食品,合作社的产品备受好评,很快销售一空。“现在的乡村生活越来越便利,创业机会不比城市少。”何贵军说。
以一域带全域,以发展促平衡。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增长率达到5.9%。可以想象,现代都市与和美乡村,正在“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