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推动各地编好“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实施暨“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发展规划司同期举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训班。
会议培训以现场考察、领导讲话、专家授课、案例教学、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既释政策之义、析发展之势,又解实践之难、谋务实之策,不仅为各地规划编制工作注入强劲动力,更通过凝聚各地实践智慧、梳理片区化推进路径、明确试点示范方向,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实践方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搭建起政策衔接、经验共享、协同发力的平台,为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规划引领、实践支撑的坚实根基。
规划先行 集思广益提质量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三农”工作而言,这里的“预”,正是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前瞻谋划、对实践路径的系统规划。发展规划绝非纸上文章,而是统筹资源、破解难题的“总抓手”,是衔接目标、落地任务的“施工图”,其统领性定方向、基础性强支撑、先导性谋主动的特质,直接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质效。
眼下,“十四五”规划正进入收官冲刺阶段,“十五五”规划编制也同步进入谋篇布局的紧要时期。“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农业农村部工作安排,推动各地加强和改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工作。”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定调。
事实上,早在2024年,农业农村部就已启动“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扎实的前期研究,形成了“1+16+11+6”的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16个行业规划、11个建设规划和6个实施方案,为各地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进一步促进经验共享、凝聚发展共识,会议期间,山东、江苏、河南、湖南、广东5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先后作交流发言。其中,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祝云武围绕“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分享了特色做法,湖南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实现规划编制全员参与、全域推进;构建“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个县域经济发展规划+N个行业规划”体系,确保统筹布局、整体推进;同时,组织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业务培训,以“一盘棋”思路推动系统内专项规划编制提质增效。
针对规划编制关键环节,张兴旺进一步强调:“各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论证、多方案比对,也要吸收基层探索实践和新鲜经验,让战略、政策和实践贯通起来,更好支撑‘十五五’目标任务实现。”
“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和会议学习其他省份、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典型经验,感到收获满满、启发颇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兴明在发言中道出了参会者的共同心声,“会后我们将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以发展规划为牵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全力推动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片区推进 统筹联动促振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目标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出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的“五个连片”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走进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沙窝村,柏油路直通农家院落,垃圾分类站整洁规范,文化广场上老幼闲坐嬉戏。这个曾经杂乱的村落,如今已是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的和美乡村。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东升在交流分享时表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核心是让农民‘住得舒心、过得方便、活得有奔头’,既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也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破解民生痛点,最终实现基础设施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现代化。”
为此,临沂市扎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于2023年2月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财政3年安排18亿元,县区财政统筹资金31.6亿元,集中力量打造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以“一片一片抓、抓一片成一片”的韧劲,打造出临沂市农文旅融合微度假目的地和共同富裕沂蒙好例,让“千万工程”经验在沂蒙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简单照搬浙江模式,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谋划“本地版”工程项目,资源要素支撑不足,致使经验难以落地见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农民可感可及。这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培训,大家多开动脑筋、多思考、多交流、多借鉴,注重探索不同类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表示。
试点示范 以点带面扩成效
“先抓重点镇、重点村打样,再让好经验像渔网一样铺开,这是我们‘十镇百村’试点示范的核心思路。”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培训班上,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副县长张荣聪向台下几十名学员,讲述着这座海岛县凭借着“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实现蜕变的故事,澳角村的“海洋产业+”、南埔村的“古厝认领”成为现场鲜活的教学素材。
3年前的澳角村还是以传统捕捞为主的渔村,如今117家电商年销3.5亿元,高中端民宿串联起“观海+品鲜”文旅线;曾闲置的南埔村23栋古厝,通过“认领活化”变成文创空间,带动全村文旅收入年增40%。“这2个村就是我们选的‘点’。”张荣聪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先高标准创建,再渐进式培育,最后精准化推广。”
照着典型学、跟着先进干,是“千万工程”的重要方法。东山县的示范带动案例,恰是这一方法在基层的生动落地。而将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推向全国,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等平台,就成了关键抓手。
自2021年启动示范创建以来,全国已统筹布局2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30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对于各地而言,用好这些示范平台,关键要理清“点上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既要在试点中大胆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更要揭示包括选点标准、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底层逻辑,让其他地区能结合自身禀赋灵活借鉴,真正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此次培训会,专门邀请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的各个处室负责人介绍重点工作,帮助地方把握好政策内涵与实践转化的衔接点,让“点”的突破真正带动“面”的提升。
从东山的“十镇百村”实践,到全国范围内示范县、示范区、产业园的梯次布局,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路径愈发清晰:通过抓牢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点”,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治理提质、农民增收致富的“面”,最终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铺就坚实路径。正如一位学员在培训总结中所写:“每个示范‘点’都是一盏灯,当它们连成一片,就能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