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该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部署要求,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精准施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振兴筑牢“耕”基。
数据显示,宿州市耕地面积898.8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775.7万亩,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建成面积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前列。
多渠道筹措资金
多模式加快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奋力打造农业强市的新征程中,宿州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今年3月1日,全国首部高标准农田市级法规《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该《条例》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来源、项目设计和实施要求、建后管护机制等,细化了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条例》强调:“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省规定的标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谈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来源,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战杰表示:“主要有土地出让收入,按照国家、省规定统筹使用的涉农资金,交易新增耕地指标、水田面积指标、粮食产能指标等产生的收益,依法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的收入。”
这个市还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记者从砀山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3年砀山县高标准农田项目总投资1.00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895万元、省级财政2324万元、市级财政475万元、县级配套3288万元、经营主体自筹25万元。
“砀山县耕地面积47.5万亩,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63万亩。今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万亩,亩均投入2600元。”砀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长春介绍。
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模式加快建设。
宿州市因地制宜探索了三种建设模式,即“EPC+O”整体运营模式、整县投建一体化模式、低洼地“旱改水”模式。
通过引入国有企业参与,实现建设资金多元化,提高亩均投资标准。2023年,宿州市乡村振兴集团积极对接商业银行融资1000万元,采用EPC模式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建成后,由集团下属公司宿州华升生态农业公司运营维护。
宿州市乡村振兴集团总经理李昊表示,EPC模式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建设,由工程总承包单位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克服了设计与施工脱节的弊端,压减设计、施工、采购分别招标等前期手续办理时间,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
“我们在3000亩高标准农田里,按照一麦一玉米(大豆)的模式,种植粮油作物。”宿州华升生态农业公司综合部负责人杨龙龙告诉记者,今年午季3000亩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秋季2000亩玉米平均亩产约1000斤,1000亩大豆平均亩产400斤左右。
灵璧县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打包为一个标段进行招标,再由中标公司统一确定劳务分包公司,统一提供原材料。原材料按照施工规范要求送检合格后,各劳务分包公司才能使用。
“这就形成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认定的‘一盘棋’施工模式,有效解决了县级农田建设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各劳务分包公司又能带动本地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务工增收。”灵璧县农广校校长余福州说。
萧县推行双业主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委托给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实施。乡镇政府作为第二业主,与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在项目管理上,萧县农业农村局作为第一业主,负责项目监管工作。乡镇政府作为第二业主,负责辖区内项目施工。县乡两级双业主管理,有利于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矛盾,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乡镇建设的工程移交给项目所在的村组,也便于压实管护责任。
“旱改水”是耕地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在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单来说,旱改水就是将旱地改为产量更丰、价值更高的水田。”宿州市农发局副局长魏峭介绍,通过改良土壤、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等综合措施,建成以种植水稻为主、易于耕作的良田,提高粮食产能。
埇桥区约有20万亩左右的低洼地,大多是煤矿塌陷区、沿水库和河流地块,每年夏季都不同程度受到内涝影响,减产甚至绝收。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对低洼地进行整治,以提升地力,再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2022年开始,埇桥区兴农公司推进旱地改水田项目,目前已流转低洼地6029亩,通过耕地提质改造,优化种植结构,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23年,埇桥区兴农公司在灰古镇、夹沟镇完成2000余亩“旱改水”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对种植区内的道路进行改扩建,同时完善骨干输水工程及田间农田水利工程,种上了优质水稻,推动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由传统的“一麦一豆”或“一麦一玉米”向“一麦一稻”转变。
“灵璧县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结余出2000亩水田指标、粮食产能指标450万公斤已在省级交易平台上挂牌交易。”魏峭告诉记者,粮食产能及水田指标交易后所得资金,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安天下,地为粮基。
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上,宿州市坚持“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着力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工程验收移交后,由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管护单位分别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明确管护范围。
各县区还鼓励责任心强的乡贤和村民帮助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为农田管护献智出力,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监督形成合力
构建“清风在田”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严把质量关,才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
宿州市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管理及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与问责机制》等文件,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检查监督制。
“我们建立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政府、施工单位、专业监理、第三方检测和农民监督员‘六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尤其是,在全市推行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跟踪检验,变事后检验为过程检验。” 杨战杰介绍,在项目竣工验收时,严格实行县初验、市验收、省抽验的程序,抽取财政、水利、林业、农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内业资料,实地核查项目建设内容,抽查项目运行情况,走访农户听取意见等途径,做好验收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把好质量关,防止弄虚作假,防止公职人员违规干预工程建设等问题,还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宿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高标准农田项目列为监督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检查。围绕项目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管理、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细化监督检查清单,着力发现和纠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以及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以精准有效的监督,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廉洁高效。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上下结合,形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问题销号”监督闭环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补齐监管短板。
一线监督,紧盯关键环节。今年7月份,砀山县薛楼板材加工园清河社区居民老魏向县纪委监委反映:高标准农田机电井没有通电,影响灌溉。对此,县纪委监委农田建设突出问题监督检查组高度重视。
检查组立即联系县农业农村局,赴现场了解情况,经实地走访,确认老魏反映的问题属实。检查组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办公,根据现有的供电设施和供电范围,制定可行的供电方案,抓紧施工。很快, 2台变压器安装到位、1.9公里的高低压线路架设到位,机井供电问题得以解决。
靶向监督,压实主体责任。萧县纪委监委接到该县酒店镇丹楼村大宫庄村民反映“在连续多天使用机井抽水后,井水变浑”问题后,立即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调查发现,该机井位于酒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因长时间抽水导致机井滤料发生下陷,出水浑浊,影响农田灌溉。
查明原因后,萧县农业农村局协调施工方,在农户指定位置新打了一眼机井。“新机井建好后,不仅出水量大,而且不再浑浊,以后浇地不愁了。”丹楼村大宫庄村民高兴地说。
“今年,我县对2021年以来全县已建和在建的2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围绕项目质量管理、资金拨付使用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逐个整改销账。”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霭表示。
近期,灵璧县审计局对本县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建后管护等,从“项目实不实、面积准不准、管理严不严、管护好不好”四个维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脉问诊”。
值得一提的是,灵璧县审计局运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核实各个项目申报、建设和上图入库面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杜绝虚报、虚建、上图入库面积不准确等问题。同时,检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招投标程序是否完备、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项目资金是否合规拨付。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今年4月份以来,宿州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行业专家联动、外勘现场+内审资料”相协作的机制,仔细查找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专项整治的目的是,推动解决各类存量问题,坚决遏制增量问题发生,让高标准农田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杨战杰表示。
良田遍布乡间
托起丰美图景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宿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庙李村的2万亩农田,是今年春季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虽然今夏先旱后涝,但这里的大豆、玉米依然迎来丰收。
记者了解到,砂坝村建成了田间生产主干道水泥路8条、普通生产路15条,配套各类桥涵,实现田间道路硬化全覆盖,农机通达率达到100%;提升排灌网络设施,田头机井全覆盖,中小沟网格化铺展田间。
当地还依托高标准农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砂坝村种植大户郑桂玉今年种的300亩玉米,是灵璧县农业农村局指导的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点,采用北斗导航精准播种,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另有300多亩地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北斗导航精准播种的玉米,透风透光好,也有利于滴灌,专种玉米的地块亩产1200多斤。”郑桂玉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地块,玉米亩产1100斤,大豆亩产约200斤。
“灵璧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1.72万亩,在建高标准农田11.7万亩。”余福州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夏种夏管期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不断,宿州市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作用,抢墒抢种,造墒护苗。
面对严峻抗旱形势,灵璧县虞姬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启用新建的排灌系统,有效减轻了旱情对夏种的影响。
据了解,2021年来,虞姬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新打机井200眼,老井恢复10眼,新建灌溉站3座,新建涵闸13座,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和灌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同样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起的节水灌溉工程,夏种夏管期间,泗县草沟镇大安村近5000亩地的庄稼顺利播种、正常生长。
“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现在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为全县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泗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王展说,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0余万亩。
截至目前,埇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221万亩,占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的81%。
“今年全区午季小麦237.6万亩,平均单产561.2公斤,总产133.3万吨。总产、单产、面积均创历史新高。”埇桥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程立军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
萧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5.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43%,占基本农田面积的95.5%。该县计划在2025年将全县符合建设条件、没有建设的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粮食产能稳步提高。”周霭表示,随着高标准农田占比增加,全县小麦、玉米面积稳中有升,单产增长15%以上,总产增长20%以上。
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管好,更要用好。要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大良田与良种、良机、良技、良制的融合,加速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和功能。
宿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亩产3000斤“吨半田”行动。2023年,全市粮食收获面积1411万亩,产量92亿斤,约占全省的1/9,实现“二十连丰”。
“近5年,全市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2019年的88.7亿斤增至2023年的92.0亿斤。今年夏粮收获面积715.38万亩,产量56.5亿斤,约占全省的1/6。”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表示,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国家稳粮保供贡献宿州力量。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