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各地组织人员和机械,有序推进田块整治、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建设,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池州市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共计实施了120个项目,累计投资16.87亿元,预计到今年12月底,新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到75.7万亩。
(一)在青阳县蓉城镇合心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稻田旁新建的沟渠已现雏形,新的泵站也在有序建设中。
“每天投入挖机、铲车、农用车等机械10多台。有20多名工人在干活,从10月下旬开工到现在,已完成总工程量的六成左右。”蓉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经理侯凤娇告诉记者。
“整个工程包括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等,将拆建泵站3座、新建衬砌渠道10条、新建过路涵57座、新建水泥道路6条。此外,要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5盏、种植紫云英300亩。”侯凤娇介绍。
“2024年蓉城镇高标准农田面积4000亩,涉及合心村、建兴村、蓉东村和千亩圩农场,总投资约925万元。”青阳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工作人员张欢介绍,预计明年初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后,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交通条件将大为改善。
记者了解到,今年青阳县共投入资金4855.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其中,新建0.7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涉及6个乡镇。
“2019年以来,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7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后续管护,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张欢表示。
东至县张溪镇葛仙铺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同样一派繁忙景象。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穿梭不停,清理地表土方、挖沟开渠、修建机耕路,施工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这几年,张溪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总投入3195万元;2024年建设高标准农田0.8万亩,总投入2480万元。”张溪镇水利站站长丁震宇告诉记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处太多了。”在东至县尧渡镇农办主任亢四毛看来,过去小而散的“巴掌田”得到了充分整合,道路通达率、宜机化率有了大幅提升,农田灌排条件全面改善,便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土地产出率。
今年58岁的尧渡镇毛田村种粮大户陈长根,流转土地近600亩,种植水稻、油菜和小麦,其中280亩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
“之前这片地,地块小、田埂多,不便于机械耕种。2022年毛田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后的田块适合机械化操作,灌排条件也比原来好多了。”陈长根说,今年水稻遭遇高温热害,他在高标准农田的那片稻田受影响相对较轻,亩产量仍达到了1200斤。
尧渡镇永胜村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工程已基本竣工。
“我们这个地方,遇到大旱年份,因农田用水紧张,村民常发生纠纷。”永胜村党支部书记何小兵对记者说,抗旱渠建成后,村里的千亩良田再也不用担心水不够用了,预计粮食产量能增加10%左右。
“2024年开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沿河沿湖12个行政村,面积1.8万亩,总投资近5000万元,以排灌沟渠、提水泵站、田间机耕路、田块整治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亢四毛表示。
东至县耕地面积77.8万亩,截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47万亩,改造提升2.5万亩。其中2019年至2023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2.5万亩,改造提升2.5万亩。
“2024年在建的高标准农田5.5万亩,其中新建3万亩、改造提升2.5万亩,计划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东至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赵根松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提升粮食产能,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项目建成区土地流转率由20%提高至70%以上,亩均增产粮食100斤左右。”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
(二)狠抓“三个结合”,是池州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突出亮点。
“三个结合即:高标准农田与撂荒地整治、新增耕地相结合;高标准农田与水源灌溉工程、排涝工程相结合;高标准农田与绿肥种植相结合。”池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余相桃解释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池州市将“高标准农田+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两项内容纳入设计,常抓不懈。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共整治撂荒地9250亩。
东至县东流镇城东村有一片414亩的耕地,因东临狭阳湖,西临长江,地势低,常受水患影响,撂荒了很多年。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城东村撂荒地整治纳入了规划设计。
“这片地涉及92户村民,通过与农户协商,村委会将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担任土地‘管家’,在确保农户土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对撂荒地开展整治。”城东村党总支书记胡俊传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资金201.5万元,通过田块整治、新建抗旱排涝站、渠道衬砌、田间道路等措施,让撂荒地“重换新颜”。
“整治后,地块由原来的460多块变成19块,块均面积21.8亩,实际耕种面积增加了17亩。村集体将这片地以每亩780元/年的租金,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朱华东,租期5年。”胡俊说,村民年增收2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10万元。
“加大田块整治力度,较好改变了耕地零星化、碎片化现象,田埂面积减少,耕作面积可增加1%至3 %。”赵根松介绍。
2023年东至县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产生新增耕地16.51亩,2024年5月通过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验收确认批复,2024年7月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备案。
“我市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新增耕地核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逐步打通新增耕地挖掘、立项、认定、验收等制度壁垒。”余相桃表示,截至目前,已取得省级备案入库205亩的成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池州市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阵地,衔接水利灌区配套建设,持续夯实农田灌排基础设施。
两座抗旱排涝站拔地而起,6.4公里的硬化道路、5.9公里的沟渠护砌工程蜿蜒伸展……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完工,贵池区秋江街道阮桥社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初,该社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与池州众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使项目区内近3000亩土地从传统的家庭耕作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高效规模经营模式。土地租金从原来的每亩200元提升至现在的每亩600元,村民得到了实惠;耕作基础设施完善的连片良田,企业也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2019年以来,共修建塘坝461座,新建抗旱站119座,新建衬砌明渠873公里、新建渡槽45个;共修建小型拦河坝142座、排涝泵站54座、疏浚沟渠86公里,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初步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目标。”余相桃说。
评估数据显示,耕地质量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池州市通过土地深翻、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紫云英)、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高标准农田绿肥种植“先建后补”办法》,按照每亩补助150元的标准,鼓励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
(三)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
池州市按照“质量第一、量质并举”的工作要求,严把设计关、建设关和验收关,确保工程设施“建一处、成一处、好一处”。
在设计环节,该市探索出市级预审、评审“两步走”的路子,要求所辖县区根据专家预审意见,修改完善初步设计和文本后,再申报市级正式评审。通过预审,尽早发现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勘察设计不深不实等问题,进一步压实设计单位和评审专家的工作责任。
“在建设环节,我们严格把控进场材料质量,试点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品牌水泥并提高1个标号。”余相桃告诉记者,2024年全市共有13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广了这两种做法;同时全面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建管系统。
据了解,该系统采用PC+APP方式部署,发挥手机APP灵活方便、实时监管的优势,通过生物识别打卡、隐蔽工程视频上传、监理施工日志电子化等手段,纵向打通市、县、镇、村4级管理主体,横向覆盖设计、施工、监理、跟踪审计4类参建单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
池州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前期规划、招标建设、审核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青阳县、东至县、贵池区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监督检查组,针对督查所发现的问题,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提出整改建议,堵塞制度漏洞;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落地落实。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今年,池州市将2011年以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管护范围,进一步压实镇村两级及种植大户的管护主体责任;加大管护资金筹措力度,将管护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制定了县级管护资金使用细则。
农田高标准,沃土育生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及农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均有大幅提高。
“近三年,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保持在180万亩左右、总产量维持在65万吨以上。今年,全市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有望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朱文明表示。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京ICP备05039419号-1最佳浏览模式:1920*1080分辨率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43号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