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织就沃野,青春谱写华章。
无人机在连片稻田上空盘旋,电商直播间里农产品热销不断……秋日的安徽乡村,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越来越多安徽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他们中有高校毕业生,也有都市白领,共同拿起“新农具”,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安徽已有15个市成立新农人协会,会员总计达3000多人。他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直播等现代科技,重塑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各市新农人协会的逐步成立和“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计划”深入推进,政策、资金、技术、平台等资源持续向乡村汇聚。年轻人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发展”,成为携手共进的“乡村合伙人”,在这片热土上播撒希望、共同成长。
沃野“皖”歌:来春衣锦又还乡
在皖南黄山深处,自返乡以来,一直从事黄山贡菊全生命周期原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新农人程付强正在观察菊花长势。为了应对同质化危机,他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创新院等合作,开发出菊花含片、润喉糖、“菊花胎盘胶囊”产品等10多个药食同源系列,并成功上市推广。同时与学校共建科普劳动教育基地,打造集培训、景点、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菊文旅产学研基地。3月,与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的“随十九号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黄山贡菊种子,在研究所贡菊试验田正式启动播育试种进程。此次播种的菊花种子在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特殊环境下发生基因变异,有望实现改良花型、丰富花色、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的目标,未来将为菊花产业升级提供新机遇。
10月初,芜湖无为市蟹塘旁,灯火如星光点缀田间,螃蟹爬行声沙沙作响,一声声喜悦的惊呼扫清了黑夜的冷漠,每一个蟹塘边都有人在忙碌着、惊叹着、吆喝着……这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是由一位17岁外出打拼的新农人陈号新精心绘就。2019年,在北京水产批发行业打拼20余年的他,借助无为市招商引资的东风,携带6000万元初始资金,返乡成立了无为县京淼源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走进京淼源的基地,15500多亩土地被规划得井井有条:5500亩水产养殖区,主打稻蟹麦轮作;3000亩稻虾养殖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700多亩黄桃、300多亩高效大棚,瓜果飘香;2000多亩休闲观光区,配套餐饮住宿;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种出优质稻米。截至目前,他累计投资3亿元,用“稻蟹麦轮作”新模式盘活万亩土地,不仅让蟹塘亩产翻番,更带着 500多户乡亲一起增收。
在皖北阜阳广阔的麦田中,时代楷模徐淙祥的孙子90后新农人徐旭东接过了“多种粮、种好粮”的接力棒。为了让科技示范田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他利用所学技术,积极主持、参与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粮食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效果显著,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2024年测产的4个小麦品种均突破800公斤,其中皖垦麦22平均亩产846.84公斤。2025年规模连片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平均亩产达820.5公斤。
安徽青年新农人分布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在新农人协会这个大组织里,有能善经营的“农创客”,有懂技术的“田秀才”,如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余青青、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徐旭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徐海波、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徐文杰等等。他们都是返乡创业的优秀新农人代表,乡村未来的“建设师”,是号召力强的“带头人”,身体力行,发光发热,引领各自领域的创新发展。
“春雨”润泽:政策润物细无声
安徽青年新农人的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支持。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培育计划,整合农业、科技、金融、电商等资源,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2024年,安徽省推出的《关于学习运用“干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发挥安徽省新农人协会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到32万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1.5万个左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达3.9万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2000个,开展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健全服务标准体系。2025年,在肥东、潜山等5个县(市)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训“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方式区别于以往,这项为期两年的培训聚焦“农业+”新产业——融合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元素,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训内容的拓展,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7月,全省已培育“新农人”526名。
安徽共青团实施“青年新农人培育支持计划”,联合涉农院校、科研机构开设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青马工程”农村班,系统提升青年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专业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产业带头人,为乡村发展注入“青年智囊”。
80后退役军人张华退役后,回乡成立广德丰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田5000余亩,水稻、油菜、小麦年产量3000余吨。2022年,合作社遭遇干旱,损失惨重,又因贷款受到影响,合作社一度陷入巨大危机。安徽省新农人协会通过协会党支部书记彭晓东单位的“种粮一体化”平台为其提供了1300万资金的支持与帮助。不仅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困境,还确保了合作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粮食收购,从而稳定了粮源。2023年合作社获“国家级”合作社、“省级”家庭农场等荣誉。
犹如春风吹拂过原野,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政策悄然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气质,使其成为梦想与机遇交织的热土。无数青年人的心被希望点亮,他们从繁华都市、宁静校园,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与蓝图,毅然奔赴于此。这里的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创新的气息,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创业的故事。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追梦人,更是手持画笔的艺术家,决心要在这张充满希望的画布上,绘就自己与这片土地共同繁荣的未来。
“合伙”新篇:待与青春斗长久
8月,安徽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聚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高地,为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科技和人才支撑。联盟旨在重点推动范式创新,实现合作协同。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同行。”安徽省新农人协会会长潘道伟道出心声。安徽正通过“新农人协会”这个组织,推动新农人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青年与青年合伙,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高豪杰与多位同县新农人组建“山花青年”视频号,共享技术、渠道、品牌,合作开发、销售新产品,同时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牛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戴显灵与旅游公司合伙,打造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集合安茶历史展陈、非遗研学体验、茶园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空间”,延伸产业链。
青年与村集体合伙蔚然成风。在合肥长丰县味臻品家庭农场内,00后新农人俞泽明正通过数字农业工厂大田物联网控制系统平台查看田间数据。味臻品农场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流转4000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形成互利共赢联合体。村集体为企业农业生产解决用地不足问题,企业则通过积极布局电商矩阵带动村集体致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实现万亩农田精准作业、数字化托管的同时,帮助村民在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产品销售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市场、金融、技术成为青年新农人的“隐形”合伙人。近年来,安徽省新农人协会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分行合作举办“建行杯”首届安徽省新农人创业创新大赛,吸引全省新农人参与,为参赛项目提供了专项信贷支持,累计授信额度达3亿元,带动投资超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民增收,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江淮大地正成为青春创业的热土。全省构建培训赋能、金融助力、产销对接、合伙人招募四大体系,推动更多资源向乡村汇聚。让“乡村有未来、青年有机会”的美好图景,在安徽大地上生动呈现。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