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朔县农业农村局始终聚焦“建设阳朔先导区,建功桂林世旅城”目标定位,围绕“党建高质量发展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实现“两条线”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进。2023 年阳朔县获评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区粮食生产激励县等;2024年荣获县委颁发“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5年第三党支部获评市级“四强”党支部称号。
夯实党建根基,赋能“三农”发展。一是织密思想之网,筑牢政治根基。构建“党组+党委+党支部+党员”四级网格化学习模式,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班子每月例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平台,持续开展“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二是优化组织架构,激发协同效能。面对机构改革后县农业农村局职能多元复杂的新局面,创新性构建“党支部+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实行党建联系机制,即每一个党支部联系N个职能部门,如第一党支部联系种植业、养殖业等业务部门,第二党支部联系农机购置补贴业务部门,第三党支部联系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执法等业务部门,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党支部与职能部门紧密协作,汇聚起服务“三农”的强大合力。三是强化责任链条,推动任务落实。局党组切实压实主体责任,构建主要领导督办、分管领导主办、股室具体办的运行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24年完成农村厕所革命示范项目2个;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样板17个;建设农村硬化道路50条、农田水渠32条、饮水工程32个、小型桥梁、农村公共照明等项目24个;创建了10个百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点、4个水稻增密增穗示范片、4个双季优质稻种植基地;完成改扩新种金桔、沃柑等面积1.5万亩以上。
凝聚红色力量,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一是创新党员建功新载体,激发党员创造力。党组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双服务”“党员示范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奔赴一线,以政策宣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农技服务、执法监管等重点工作为载体,分类组建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技服务、农机服务、 渔业执法、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发展等领域的“三农红色联盟”先锋队,为激活农业农村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激活红色服务,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局职能作用,在“业务链”上建立“党建链”,推动“三农红色联盟”先锋队在各领域、各项目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农技服务先锋队”通过保姆式”“下沉式”服务,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疫病防控、技术指导与培训、农机购置补贴、延伸产业链等上面给予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延伸到产业发展最前沿。三是开展联合共建,凝聚发展合力。加强与机关、行政村、合作社、企业等党组织的联合共建,汇聚各方力量,构建起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矩阵。如与公安、海事、辖区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共建活动,开展执法行动37次,共出勤巡逻136人次,共同打击漓江领域非法捕捞行为,对非法捕捞形成了震慑作用;与各乡镇、相关行政村开展融合共建,打造出了以遇龙、龙村为典型代表的17个和美乡村示范样板;与金桔种植合作社开展共建,共同探讨金桔种植技术难题和市场销售渠道拓展,促进金桔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阳朔金桔面积已达23.8万亩,产量超过50.64万吨,产值超46亿元,阳朔金桔”连续6年荣登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百强榜”等等。
探索“党建+”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优化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增效益。依托百里新村金桔示范带、遇龙河柑桔产业核心示范区、福利镇“蔗香甜园”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农业+深加工、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研学等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百里新村金桔示范带,农业农村局党组织联合合作社、协会、企业等党组织,组建党建联盟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打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同时推动与“捶糖帮”等企业合作,发展金桔精深加工,做金桔伴手礼。深度挖掘金桔与美食、与药食的深度关联,推动阳朔金桔等特色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依托遇龙河沿线独特的自然田园景观,打造“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出了稻田彩绘、油菜花观赏等项目,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以“蔗”为媒,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引来无数游客前往打卡,同时引进电商促进销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二是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推、村企共同发展、村民全面参与的运行机制,组织114名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到浙江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通过镇村合建、村企联建、村级自建等三种途径,因地制宜组建强镇强村公司16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县10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1694万元,同比增长12.6%,实现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三是紧扣科学谋划,建设活力乡村。建立党建引领、领导包联、团队策划、专班落实的和美乡村发展推进机制,立足全县资源,科学规划,以包茂高速、321国道、漓江、遇龙河、金宝河等沿路沿江沿河旅游经济带为重点,构建“两横三纵”的发展格局。2024年,打造遇龙村、龙村等17个和美乡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试点经验。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