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大地流金,丰收的画卷在田野间徐徐铺开。喜悦的背后,一场关乎“种得好”能否转化为“卖得好”的“无声战”悄然打响。在这场“战役”中,是谁指挥着粮食从田间到市场的无缝流动?是谁对接瞬息万变的大市场?隐于丰收景象背后的“摆渡人”——“秋收经纪人”是关键。他们深植于乡村,一手牵着田间的辛勤劳作,一手连着广阔市场,用智慧与汗水,为沉甸甸的秋收果实架起一座通往市场的桥梁。
百亩果园里的“技术掌柜”与“就业锚点”
拂晓时分,徐正文的手机响个不停。电话那头,是熟客对今日取货时间的急切确认;微信对话框里,是新客户不断跳出的合作问询。这一幕,与那230余亩在晨霭中泛着金黄的桃园,交织成乡村清晨最美的生活图景。

走进郁郁葱葱的桃园,果香扑鼻,村民们有的忙着摘桃、有的忙着称重打包……这片生机勃勃的果园,不仅是贵州耕源丰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钱袋子”,更是村民的“就业园”。
几年前,徐正文决定发展黄桃产业,最大的瓶颈就是技术与销路。“光有热情种不出好桃子,没有技术,再好的品种也是白搭。”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手机里存满了农业领域专家学者的电话和微信,随时求助答疑。

徐正文在黄桃园里巡视
“我在区里的推荐下参加了中国农大的‘头雁’项目,学到很多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每一道工序我都是亲力亲为,通过我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往年经验,今年黄桃的产量预计在12.5万公斤左右,比往年同期翻了几番。”徐正文介绍,今年他引进了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使用,种出的黄桃个头匀称、色泽金黄、甜度高,品质有了保障。

垂涎欲滴的黄桃
身为一名“秋收经纪人”,“对接”也是他任务的重中之重。每年黄桃丰收期前后,他便开始在积累多年的人脉里“预热”,向社区团购负责人发送预估产量的信息,与电商平台敲定推广档期,还不忘给老主顾们发去问候,附上今年黄桃的长势照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联络,都是他为秋收时“货畅其流”埋下的伏笔。
黄桃产业的发展还为村里的村民们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从疏花疏果到套袋采摘,再到分级包装,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我是本地的村民,我们夫妻两人都在果园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家,还有收入。”正在忙碌的村民王庭玉笑着说道。

王庭玉在黄桃园里工作
不仅如此,徐正文介绍,他不仅“顾”着自己家的产业,还免费为村集体所有的黄桃提供从育苗、剪枝、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的全套专业技术服务。
“我也是一名党员,希望能尽己所能发挥带头作用,共同致富。”徐正文坚定地说。
稻田花海间的“产销画家”与“田园导演”
如果说徐正文是深耕黄桃产业的专家型经纪人,那么另一位——朱昌镇郝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静,则是一位善于描绘田园综合体的“产销画家”与“田园导演”。
作为村里的党总支书记和合作社的带头人,马静推动合作社采用了“油菜、向日葵和水稻”的轮作模式,不断变幻的田园风景,正是她手中最精彩的画布。

马静接受采访
她的“经纪之道”在于对产销渠道的精准把握和创新拓展。“作为‘秋收经纪人’,我主要是围绕合作社的轮作特色来衔接产销。一方面会维护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保障水稻基本销路。另一方面也会根据每年市场行情,灵活对接新的采购方,尤其是对生态水稻有需求的客户,让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马静介绍道。
马静就像一位导演,不仅确保了田里的“主角”能顺利登上市场的“舞台”,更精心策划了全年的“剧情”,吸引八方来客前来观赏,从而实现从“风景”到“前景”的华丽转身。

农机手在收割水稻
她的“经纪手笔”,是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完美嫁接,大力推广“春夏赏花、秋收水稻”的特色农旅模式。春天,长滩河畔举办“油菜花节”,吸引游客徜徉花海;夏天,“向日葵盛开”引来无数游客;秋天,“稻田收割体验”让市民感受农耕的艰辛与喜悦。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农田的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春天,郝官村的油菜花进入盛花期(资料图)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像徐正文和马静这样的“秋收经纪人”,是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未来,我会围绕‘延伸产业链、助力观山湖区农业经济’来发力,进一步强化‘秋收经纪人’在三产融合中的作用,积极推广‘春夏赏花、秋收水稻’的特色模式,带动我们长滩河童话小镇的人流量,增加合作社的收益。后续还会联合更多合作社,搭建更多区域化的‘秋收经纪’合作平台,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助力观山湖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谈及如何做实做好“秋收经纪人”,马静如是说。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