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有400余万亩盐碱耕地,该市聚焦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这一发展定位,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育种
旱碱麦产量稳步提升
今年夏天,沧州市旱碱麦收成喜人: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4.6公斤、15.72万吨,面积、亩产、总产同比分别增长54%、6%、64%。
这串数字背后,离不开一粒粒抗旱耐盐碱的优质麦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克服盐碱地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沧州市深化科技成果应用,持续推动麦种的改良与更新。一批新型育种技术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注入了新动能。
炎热的三伏天里,农田里早就不见小麦的踪影。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人工气候室内,麦苗长在一排排的栽培盆中,生机盎然。
8月5日,记者来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见到了这个能全年不休种麦育种的可移动式集装箱房屋。从室外走进去,凉意瞬间袭来。
“温度,20℃;湿度,百分之四十;光照强度,20勒克斯。这是模拟的5月初的室外农田环境。为了模拟真实的盐碱胁迫环境,我们还专门到渤海边购买盐粒,调节栽培盆里的盐浓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玉杰是屋内麦苗的“田保姆”,她边察看麦苗生长情况边说,这间气候室的旱碱麦是6月18日播种的,现在陆续进入抽穗期。
在这里,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参数均可调节,研究人员只需适当干预便可加速小麦生长。以往,培育一个优质麦种,一般需经过5至6代繁育,才能进入大田选育,在田间进行,一代就需一年。而在人工气候室,一年能繁育4代,育种效率大幅提升。
在人工气候室角落里,挂着“沧麦15”标牌的旱碱麦长势良好。这个麦种已在多个地区的盐碱地种植,亩产量让人欣喜。如今,“沧麦15”已被推广到新疆,今年试验田亩产达到了403.13公斤。
这并不是终点。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正以“沧麦15”为母本,与“新麦45”进行杂交,为“沧麦15”融入优质基因,进一步提升麦种品质。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还联手省农林科学院建成了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通过数据直观反映旱碱麦表型差异,也可以从旱碱麦的各种加工指标入手,解析优异加工品质的遗传学密码。同时,经过连续多年对不同区域盐碱地取样分析,研究人员基本摸清了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的周年变化规律。
围绕“以种适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捷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沧州市旱碱麦育种体系,共享人才、资源、研发平台,合力攻克种源关键技术,加快选育旱碱麦特色品种。目前,培育的捷麦系列、沧麦系列和小偃系列品种占到了当地旱碱麦用种的90%,产量稳步提升,得到种植户广泛认可。
因地制宜
盐碱地变身果蔬仓
盐碱地上,除了粮食还能种什么?
8月6日,在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细数着农田里的作物种类。除了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果园里的桃、梨、苹果等品种众多,试验田内的油葵、秋葵、萝卜等均实现正常生长。
“我们流转本村和邻村土地4400多亩,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轻中度盐碱地特色农业。”张志清说,他们持续发展盐碱地农作物多元化种植,在提高盐碱地土地收益上一直在探索创新。
前不久,合作社的油菜籽迎来丰收,地力稍好的地块亩产油菜籽近150公斤。这个成绩单,让张志清喜出望外。
去年,省市油料领域专家找到张志清,计划在合作社的盐碱地上试行油菜规模化种植。他们专门挑选了生长环境较差的地块进行试种,没想到这批油菜示范种子经受住了考验,长得旺、结荚多。
“今年,我们计划更大规模种植这个品种的油菜,让更多盐碱地产出高效益。”张志清说。
在沧州,探索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路径的科研人员、农户和企业不在少数。
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田大多是中重度盐碱地,村里约有80%的农户投身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在盐碱地上建起300多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生菜、葡萄等10余种果蔬近千亩。农户们抓住“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为大棚铺设3层顶膜,全年无露天开放作业,尽量把水分“锁”在大棚里,同时,在棚内铺上地膜,既实现了节水灌溉、降盐碱,还能减少菌病发生,打造了盐碱地果蔬种植样板。
前不久,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一带的盐碱地传来捷报,由坝药种业(沧州)有限公司开展的水飞蓟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项目,平均亩产达138.3公斤,亩产值逾2600元。除水飞蓟外,专家团队还在当地开展枸杞、酸枣、金银花、牛膝、益母草、黄精等30余种中药材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沧州市在广袤盐碱地上因地制宜,推广多类经济作物种植,种出果蔬满仓,走出富农新路。当地已发布实施滨海盐碱地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标准,另有苜蓿咸水灌溉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10项地方标准完成立项,培育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
改土有方
“吃盐植物”为土壤脱盐
8月6日,走进中国科学院海兴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大门,向东不远处,一片茂盛的树林跃然眼前,工作人员正在为这些树木施肥。
海兴县紧靠渤海,土地盐碱程度高。曾经的“不毛之地”上能长出树林,令人惊喜。
“这是我们培育的海柽一号,柽柳的一种,不但适宜在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还能促进土壤脱盐。”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封晓辉博士常年在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他说,这里土壤含盐量超过1%,一般的植物很难在其中生长,然而,柽柳是个例外,它有自己的生存“绝招”。
封晓辉随手摘下一片柽柳树叶,示意记者“品尝”一下。放到嘴里一嚼,竟是咸的。
原来,柽柳的叶片表皮具有可以排盐的盐腺组织细胞,被根系“吃”进体内的过多盐分,可以通过这些“排盐装置”排出体外。另外,柽柳根系发达,它的生长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雨水对盐分的淋洗,从而达到为土壤“洗盐”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专门培育出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海柽一号,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的沿海区域试种。在柽柳“吃盐”的作用下,重度盐碱地逐渐被改良,柽柳林下长出了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不少区域已经从“白茫茫”变成“绿油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生态效益日渐显现。
“柽柳是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先锋植物,通过种植柽柳,能够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可为后续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打下基础。”封晓辉说。
跟着封晓辉向基地内部走,记者看到大片盐地碱蓬,这是另一种“吃盐植物”,它具有肉质化的叶片结构,可以把根系吸收到体内的盐分储存在自身的液泡中,提高细胞的渗透势能,在盐分较高的条件下,保证根系对水分的正常吸收。
“由于盐地碱蓬叶片叶绿素含量高,长久以来普遍作为蔬菜食用,但目前标准化种植还存在技术难度,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希望尽早能向广大农户推广。”封晓辉说。
二色补血草、盐角草……基地内,还有不少“吃盐植物”正在茁壮生长。在封晓辉看来,未来,它们将是缺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力量。
改良盐碱地,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基础工程。沧州市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双向发力,不断挖掘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潜力,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我们积极谋划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项目,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形成‘产业发展好、科技创新强、支撑保障强、示范带动强’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格局。”沧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