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省级和美乡村——故城县郑口镇五户村,只见白墙彩绘街头小景美不胜收,露营地小酒馆创客中心潮味十足;最引人注目的是村边鱼塘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塘美鱼肥、渔光互补,勾勒出一幅五户村独有的和美乡村画卷。
该村是故城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典型。去年以来,故城县按照“高质量、低成本,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见长效”思路,统筹推进“6个全域”,绘就了村美人和的动人画卷。
优化环卫体系,推进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卫由县城投集团整体运营,节省运营资金1800万元;村级收集,建立全村域网格化垃圾收集机制,每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县城投集团每周两次机械化清扫主干道路;乡级转运,建成1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转运能力达到每村每天4车次,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县级处理,建成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生活垃圾21万吨,发电量4280万千瓦时。全县垃圾收集率、日清转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3个“百分之百”。
统筹保护利用,推进全域无黑臭水体。故城县清淤河渠508公里,治理坑塘1145个,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清排置换,并推进河湖长制向农村“微水系”延伸,大力发展菜藕种植、鲟鱼养殖、渔光互补等产业。同时,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分质处理模式,农户安装家用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洗涤洗浴灰水经处理后用于冲厕、浇灌或抑尘,而厕污黑水则流入蓄污池,定期转运至乡镇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这一模式较铺设排污管网节约资金79%,每年户均节约生活用水20吨左右,入选生态环境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
坚持疏堵结合,推进全域无小广告。常态清理,累计清理乱贴乱画8万平方米,对难以恢复原貌的,改造为文化墙、微景观;溯源整治,建立“红橙蓝”(志愿红、环卫橙、执法蓝)巡查响应机制,通过图片智能甄别、电话信息比对,追溯源头、追查到人,形成有力震慑;规范管理,对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养老照护、婴幼托育、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广告栏、微信群。
突出以拆促建,推进全域无私搭乱建。针对私搭乱建,开展兜底排查,建立“一户一档”,由村党支部组织专业队伍依法统一清拆,确保平稳快速安全;针对危旧房屋,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保值协议,明确在征地拆迁时,按同等规格房屋的市场价格补偿;针对残垣断壁,给予农户清拆奖补。清拆后,宅基地使用权不变,明确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获得的增值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目前,全县私搭乱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清拆率分别达到100%、93%、91%。
破解资金难题,推进全域巷道硬化。县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076万元,撬动村集体出资6182万元,极大缓解了财政压力。施工中,对于难度较大的,由村集体组织施工;对于易于铺设的,则引导群众动脑动手,举办“最美胡同评选”“巷道设计大赛”,把巷道硬化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村级主导,采取群众出工、以工代赈的方法,提倡使用残垣断壁拆出的旧砖、碎石等物料进行巷道硬化,大大节约了成本。去年,全县完成巷道硬化235万平方米,巷道硬化率达到100%。
创意设计打造,推进全域建“三园”。对房前屋后、较为零散的小地块,鼓励群众“认种一块地”,彰显农趣农乐,并结合“长者食堂”建设,引导村集体开辟集体菜园,自种自收自用,降低运营成本,实用化打造小菜园;对可以整合利用的中大型地块,由村集体合作社管理运营,发展林果产业、疏林经济、生态旅游等,实现产业化打造小果园;对腾出来的建设用地,鼓励村集体依据自身财力打造小游园。例如,董学村建成董子文化园,成功举办全国儒学史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化打造小游园。目前,全县共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3124个。(记者孟宪峰)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