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大集”人气旺 农味浓
“这刚摘的丝瓜还带着露水,比超市里还新鲜!”“雪枣甜到心坎里,非遗手艺就是不一样!”9月20日清晨,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中心广场人声鼎沸,荆门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这里热闹启幕。以“赶大集 庆丰收”为主题的精彩活动,将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搬进集市,把乡土风情的“T台秀”搭在乡村,让农民当主角、农事做内容、农味成特色,在升腾的烟火气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清晨7时刚过,村民李建国的摊位前早已围满市民。他面前的竹筐里,装着刚剥出来的豇豆米、封装好的芝麻油,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等。“往年自家种的菜吃不完才拿到城里卖,现在借着八角村大集,不仅能在家门口卖货,还能跟城里人聊聊天,知道他们喜欢啥,明年就种啥!”隔壁,74岁的老铁匠范维银正专心致志地将名字和电话写在一张张宣传折页上。他高兴地说,丰收节里集市人气更旺了,自己也要给这份千锤百炼的手艺做好售后,让每一把售出的铁器都用得称手称心。
因出产八角雪枣、手工挂面等非遗美食,加上交通便利,八角村历来有赶集的传统。今年5月,村里恢复了“八角赶大集”,每周六帮村民就近销售蔬菜等农家特产,激活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在本次丰收节集市上,近400个摊位沿道路和广场有序排开,红薯粉、土鸡蛋、高油酸菜籽油、清水小龙虾等来自荆门各地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72岁的市民曾庆龙提着装满蔬菜、猪肉的布袋,笑着说:“听说今年丰收节在八角大集办,我特意一大早开车带着妻子、女儿从荆门城区赶过来。这里的菜新鲜便宜,还能看表演,特别有意思!”穿梭在展位间的,还有本土网络主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花屋场村的腊肉、腊排骨,蒸出来金黄透亮,特别香……”手机镜头里,主播们与村民互动介绍产品。据了解,活动现场设置2个直播区,本地网红与村民主播联动带货,当天线上销售额达到69万元。
“自今年5月‘八角赶大集’恢复以来,每周六村里都热闹,今天过节更热闹!”八角村党支部书记王梅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自豪,“大集不仅让村民的农产品有了销路,每月户均增收600元,还成了城乡交流的桥梁。城里人来这里找乡愁,村里人借着大集了解市场,双向互动让村子越来越有活力。”
上午9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村T丰收秀”将活动推向高潮。迎接村5位村民代表肩披花毛巾,胳膊上挎着装满柑橘、陈皮、蜜橘干、青龙茶等特产的扁担,婀娜多姿地走上村道“T台”。华阳村代表队身披蓑衣、手捧朝天椒,展现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与丰收喜悦;七桥村代表队带着“苕队长”红薯粉条,将农产品深加工成果搬上舞台;四岭村代表队身着蓝布衫,捧着瓶装高油酸菜籽油,讲述“一颗油菜籽的致富路”……每一支队伍的展示都充满农味、接地气,让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丰收的田野。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模特秀,没想到农民自己也能走上台,还能展示自家种的瓜果和庄稼!”双井村村务工作者杨超激动地说。为了这次表演,他和村民们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做道具,排练了半个月,“我们想通过走秀,让更多人知道双井村‘大棚西瓜—纱网稻—油菜薹’轮作成果,既保护了土地,又能多产粮、多增收。”
表演间隙,省级非遗“东宝梁山调”《南桥会》精彩上演,传统唱腔与丰收主题相得益彰;沮漳皮影戏现场演绎农耕故事,让现场观众感受非遗的魅力。“丰收节不仅要庆丰收,也要传文化。”市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将非遗表演融入活动,既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又能让农耕文化在热闹的丰收节氛围中深度延续。
10时,在“颗粒归仓”仪式上,多名村民代表手持装满稻谷的簸箕,将金黄的稻谷缓缓倒入舞台中央的粮仓,象征着丰收的果实归仓,也寄托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活动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来到集市,与村民、市民亲切交流,了解农产品销售情况。“今天的活动,我们把舞台交给了群众,他们是今天的主角。举办丰收节不是简单办一场活动,而是要以节为媒,丰富农村新业态,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荆门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八角赶大集”活动已举办18期,单场平均客流量6000余人次,本次丰收节更达到1.5万人次,成为荆门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名片。下一步,荆门市将持续完善农村集市基础设施,规范集市运营管理,推动“赶大集”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展销、非遗传承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农味浓、人气旺、效益好”的乡村集市,让更丰富的农村消费业态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平台”、农业发展的“展示窗口”、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午时,八角村的集市依旧热闹。村民们忙着清点销售额,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市民们提着满满的“战利品”,依依不舍地告别。在这场烟火气满满的丰收节里,农民朋友们分享了丰收的喜悦,城乡群众感受到乡村的新变化、新活力。借着产业发展、业态创新的东风,越来越多荆门乡村正匠心描绘特色振兴路,丰收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愈写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