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当,滔滔汉水。
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更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链接武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十堰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围绕以十堰为节点服务湖北支点建设,聚焦聚力省委“七大战略、七个能力”系列部署,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仙山秀水汽车城,正以山水为底色,提升“三农”成色,勾勒出一幅丰美和谐的乡村振兴动人画卷。
责任链铸牢产供链 粮食安全稳如泰山
秋染田野,稻谷飘香。2025年8月19日,竹山县溢水镇,一片丰收景象。
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高效收割。技术人员现场开展机收损失率测定,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紧随其后,精准完成旋耕作业。智慧农机协同发力,让秋收与秋播无缝衔接。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近年来,十堰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农田建设、良种推广、技术指导、示范引导、防灾减灾、农机运用等多项举措,全力稳产增收,持续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2021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4.38万亩,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6.5亿斤以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118.34万亩,总产25.23万吨;油菜收获面积75.5万亩,总产10.9万吨。创建油菜轮作示范2万亩、油菜扩种示范6.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4万亩。预计全年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19%,10万亩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化,粮油产量分别达84.21万吨和19.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和0.2%。
过渡期拼出“接力赛”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初秋时节,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楼宇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周边香菇、油橄榄、袜业等产业绽放活力,学校、医院、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杨溪铺镇党委副书记、青龙泉社区书记侯晓东介绍,该社区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了18个乡镇的4150余户近1.5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家门口服务站+零工驿站+零工超市”15分钟就业圈,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十堰市原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6个县(市、区)是原国定贫困县、2个区是原省定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十堰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持续增进脱贫群众福祉,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2021年以来,连续4年在省考核评估中获得“好”等次。
抓牢监测帮扶。落实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摸排、部门筛查预警“三位一体”监测机制,对新识别的监测对象落实“一户一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市累计识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63万户5.03万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个以上,已消除风险1.44万户4.44万人,风险消除率88.3%。
巩固脱贫成果。“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控辍保学保持常态化动态清零;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参保资助、“三重医疗保障”等政策,推出普惠型“十惠保”,实现脱贫人口参保全覆盖,村卫生室达标率100%。过渡期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8217户,确保应改尽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7%。
促进群众增收。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不懈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拓展持续稳定增收渠道,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4元,较2020年增长38.9%。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33.4万人,366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1万余名脱贫人口就业,易地搬迁群众务工就业13.7万人。
新思维带来新突破 乡村富民产业风生水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十堰立足大山区、大库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链式思维发展壮大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设施渔业等七大重点产业。
产业规模持续提升。黄酒年产量12万吨,油橄榄总面积12万亩,设施渔业规模220万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柑橘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郧阳区杨溪铺镇,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乡亲“榨”出油橄榄亿元产业链;竹山县、竹溪县荣登2025胡润中国茶业百强榜;房县和郧阳区入选国家鄂西北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全市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67家。202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57.1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武当山茶”品牌价值达47.23亿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位居全省绿茶类第1。“武当山珍”品牌价值达82.56亿元,居中国食用菌品牌价值榜第7位。房县黑木耳、竹山茶叶、郧阳橄榄油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的优质地理产品。
精深加工“链”上增值。水果产业由鲜果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一轻食品(丹江口)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HPP柑桔汁售价比传统果汁提高5倍。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北博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将鲜鱼加工成鱼头、鱼块、鱼糕等1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黄酒产业通过开发气泡、微气泡、果味等大众化、年轻化新品,销量保持30%以上增速,今年首次规模化出口日本,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5亿元。
绿色化引领清洁化 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水为命脉,绿为底色。
2024年,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在十堰市举行,十堰市发展生态农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探索备受瞩目。
近年来,全市持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提供强力支撑——
稳步推进“六无乡镇”建设。以“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为主要内容的“六无乡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促进河库水质保护。
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三区”划分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房县、丹江口市实施中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现有105家设施渔业养殖主体,均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全市农药使用量连续13年实现负增长,化肥施用量连续8年实现负增长。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7.4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6.85%。
切实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4年,全市农膜回收处置率达8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31%。
持续建设优质农产品重点生产市、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力度。2024年,全市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97个,现有效使用“三品一标”387个,今年以来又组织168个产品申报认证,已获证17个,正在申报161个。已经建成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2个,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六件事+”催生乡村巨变
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村村民江舟兰家新建的卫生间,干净卫生、方便实用、焕然一新,卫生环境显著改善。办好农村户厕改造这一“天大的小事”,成为十堰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
2022年起,十堰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农民用得上、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服务可持续”,聚焦养老、托幼、户厕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建设“六件事”,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
2024年起,十堰市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农村公用充电桩和农村生态公墓建设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全市累计建改农村户厕60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27%。全力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2.7%。全域推广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7.2%。持续推进“清洁家园”行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配套农村“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坚持党建引领,累计建成养老服务中心1200余处,覆盖70%的行政村。利用农村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农村托幼机构近400所,75%以上的农村幼儿在家门口入园。
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建设农村公路2.7万公里。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充电桩、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资金活水润乡村。十堰市采取财政投入一点、资源整合一点、金融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拓宽资金渠道,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30亿元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以“六件事+”为引擎,十堰市乡村建设行动通过面上统筹、点上示范、治理创新和资金保障,实现了从“环境工程”到“幸福工程”的跃升,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民生答卷”。
增动力叠加添活力 农村改革积极稳妥
今年5月,在房县红塔镇朱湾村的一片农田里,农机手正在操作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秧苗被整齐均匀地插入田中。
“机械化插秧,每亩不到40分钟就插完了。”农机手余兵说。
本地糯稻是酿造房县黄酒的关键原料之一。为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房县积极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普及集中育秧和机械插秧技术。据统计,今年红塔镇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达5000余亩。
房县胜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胜利说,该合作社可以提供耕、种、防、收等全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社会化服务合同,每亩地费用只要200多元。
近年来,十堰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抓手,不断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主体,累计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15亿元。截至2024年底,年服务面积63.9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长足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十堰市落实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茅箭区大川镇卡子村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77.64万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资”监管平台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全市1791个村集体的“三资”清查数据已全面接入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资源流转、资产运营、资金收支全流程线上跟踪监管,有效防范村级集体资产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