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翠处,茶田如梯;平畴沃野间,稻菽千重。绿树掩映的河岸秀美洁净,鸟语花香的和美乡村处处见景。
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黄冈乡村正谱写着一曲山清水秀的田园诗篇。
作为农业大市,黄冈市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农业向高而立、农村向美而变、农民向富而行的新答卷,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黄冈贡献。
严守“国之大者”
粮食总产连续12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9月10日,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大畈,湖北谷开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2200亩晚稻长势正盛。
“通过优选品种、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绿色病虫防控,目前已进入抽穗期,预计亩产1200斤。”公司负责人黄金安介绍,该公司借助智慧农业系统,部署无人农机与田间监测设备,实现全程可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2024年,黄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优质稻品牌提升暨“种粮工程”示范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8.5万亩,耕地保有量达到717.59万亩,实现净增长。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00.38万亩,总产连续12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蔬菜、生猪、牛羊等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禽蛋产量同比增长21%,鳗鱼产量居全省第一。
在提单产上发力,强化新优技术应用——
当地农业部门主推17项农业技术,涵盖粮、棉、油等领域,其中双季稻双季机插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成效显著。早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50公斤、550公斤,两季总产100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优先将永久基本农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渠、道路配套完善。今年头季稻亩产约1200斤,再生稻预计亩产超700斤,亩均比往年增产100斤左右。”蕲春县原种场党总支书记管忠新说。
五年来,蕲春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3万亩,惠及30余万群众。
在扩面积上发力,持续调优种植结构——
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大力推广双季稻、水稻“一种两收”、稻麦、麦玉、薯玉等绿色高效“吨粮”技术模式。重点在麻城和沿江浠水、蕲春等地挖掘再生稻、双季稻等扩面增量潜力;在北部山区逐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利用丘陵岗地发展红薯、马铃薯等旱地作物。
今年夏粮夏油产量15.39亿斤、43.94万吨(同比增长2.33%、2.71%),单产分别达到214.76公斤、161.72公斤(同比增长2.06%、1.38%),实现夏粮夏油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卫生厕所普及率98%
和美乡村示范引领
和美乡村建设,要产值,更要“颜值”。
近年来,黄冈市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举措,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升级与村容村貌精细管理。
农村“厕污垃”整治见实效——
黄冈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垃圾分类、“大三格+人工湿地”厕污共治等模式,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7.2%。
作为先行区,武穴市自2022年起以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厕污共治案例获农业农村部推介,全国农村厕所革命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此顺利召开。
“污水处理平台已接入市级监管平台。”在武穴市大法寺镇上桂村厕污共治项目现场,村党总支书记桂田中介绍,生活污水(含厕所污水)、雨水纳入集中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如今,该村已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生态循环利用。
人居环境提升促发展——
样板引领全域。黄冈已经建成了团风牛车河、英山四季花海等2个省级和美乡村样板带;麻城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罗田县聚焦六大示范片区以及罗九线、318线等交通干线,以大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推进整塆整治,让宜居画卷沿着线路铺展。
环境改善催红利。武穴市四望镇高垴村,村民张丽芬将老红砖房改造为“望山别院”网红打卡点,日均接待10余桌;村里以金丝皇菊为核心,开发菊花糕点、花果茶等多种产品,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大金镇苏垴社区宋煜垸则通过拆除旱厕、破损房屋,粉刷墙面,建成文化广场等设施。百年古井、古树与林荫石板小道相映成趣,既保留了乡村记忆,也满足了村民休闲需求。
一片金叶子引领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千年蕲艾,激活一方产业。
9月初,在蕲春,湖北鼎艾科技有限公司的物流仓里,3000多件装有灸贴、艾柱等产品的箱子打包待发,即将运往全国各地。“公司主营贴牌代工,外地客户占比高。”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士宇说。
作为当地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鼎艾科技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带动15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200余户村民种艾,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蕲艾产业势头强劲,离不开政策与品牌支持。去年,省委农办出台“艾七条”政策,打造蕲春蕲艾公用品牌。蕲春县持续多年举办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并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成立湖北省中药材协会蕲艾专业委员会,率先发布《蕲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品牌联盟,加快蕲艾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步伐。截至2025年,蕲艾品牌价值达到142.58亿元,实现10年连续攀升。蕲艾综合产值达到160多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创业。
蕲艾产业是黄冈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供应链连接致富路——
今年夏天,黄梅县小池镇莲籽湖庄园的康宏生态小龙虾集货中心灯火通明。分拣工人陈义才介绍:“凌晨3点到10点是收虾高峰,分拣后鲜虾当天就能发往江浙市场。”
建设村级小龙虾集货中心,打通生产端的“最初一公里”,而供应链平台建设则打破产销“时空壁垒”。
“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小龙虾精准对接全国40多个城市。”聚虾科技实业公司负责人李红卫介绍。该平台整合物流、金融、冷链等资源,实现“订单直达塘口、物流全国通达”。
从星罗棋布的村级集货点,到年加工3万吨的康宏产业园。作为水产大县的黄梅县正以“链”为轴,推动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罗田打造环大别山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单日最高交易额达2878万元;英山茶叶、茯苓、杜仲等药材乘机出海;黄州区3.4吨活鳗直飞韩国,浠水已建成华中最大的鸡蛋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额500万元,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2025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净增28家达556家,加工产值372.63亿元。新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295个,协议投资额723.28亿元。该市还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与1401家乡村振兴领域企业达成授信意向,重大项目签约103亿元,授信或贷款合同签订100亿元,履约率达97.47%,为农业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40万人稳岗就业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7月10日,麻城市宋埠镇彭店村,一座标准化保鲜库刚完工,工人们正在围挡内开展各项检查。
这是麻城市今年新建的13座田间工坊之一。施工现场,隆升蔬菜种植合作社经纪人黄胜盈笑容满面:“蔬菜瓜果的保鲜问题解决了,品质也提高了,村民家门口就业也不愁了。”
麻城是黄冈市“田间工坊”建设试点县市,目前该市已有63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田间工坊建设,人均增收800元。
在红安县瑞沣合作社,退役军人姚峰探索“包销+种植”“基地+就业”“经营+入股”等5种联农带农模式,将266户脱贫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3万元。
黄梅县郭王村,回乡能人杨景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并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让村民种得安心。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成了“聚宝盆”。2025年,郭王村连片种植冬瓜5000亩,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
近年来,黄冈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产业帮扶有力有效。量身定制到户奖补政策,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模式,每年整合5000万元资金用于“十大农业”产业链,将9.8万余户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依托产业优势,认定蕲春艾灸师、浠水蛋品师、麻城老米酒师等19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带动1600人自主创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
监测帮扶精准快速。全市37名市级领导干部分片包保11个县(市、区)及多个重点村,常态化开展督导指导;依托“i黄冈”惠农服务APP,创建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7.6万人,已消除风险5.67万人,风险消除率达到74.6%。
就业帮扶持续有力。切实做好脱贫人口就业托底安置,全市脱贫人口(含防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稳定在40万人以上。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激活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作为农业大市,黄冈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何处破题?
发展出题,改革作答。
“我家的1亩多地,大概就在这个地方。”站在200多亩的整块大田中,浠水县散花镇沈墩村村民刘凤兰满眼欣喜。
2023年,沈墩村被确定为黄冈市农村改革“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土地集中流转后,刘凤兰不仅领到了土地租金,还在田里务工,有了两份收入。通过田地流转,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100余名农民务工年均增收2万元。
改革,突破发展瓶颈——
罗田县九资河镇通过林木采伐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推广林下种植、袋料种植等模式,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保证了天麻、茯苓等中药材种植的用林需要。
团风县贾庙乡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宅基地使用、流转、退出等进行审核和监督的机制,村集体统一运营16户农民的宅基地发展民宿创收。
改革,持续释放红利——
受益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改革,武穴市花桥镇陈其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在银行融资2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黄冈市建立信贷风险补偿“白名单”制度,黄州区路口镇海婷家庭农场在涉农主体“白名单”帮助下,3天收到政银增信贷100万元,国庆黄金周每天增收过万元。
打响“三资”管理改革试点攻坚战——
黄冈市探索形成了清理、审议、研判、处置、公示、规范“六步工作法”,全面清查核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共清查出资产数据2.11万条,总值38.15亿元,比整治前增加19.42亿元。通过“一库三平台”建设,把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从地上搬到网上,增加透明度。
目前,武穴市花桥镇“长久不变”试点在省级评估中获评“A等级(优秀)”,罗田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及交易金额均居全省第一。2025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总额17.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