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六水绕城过,一城人家半城碧。在江汉平原的碧波荡漾处,天门如一粒翡翠镶嵌于长江汉水之间。
天门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张家湖等水域如明珠点缀,这片土地孕育了茶圣陆羽的灵性,也见证了石家河遗址的文明曙光,农耕传统与人文底蕴交织成“鱼米之乡”的独特基因。
作为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天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市,实施“三农”工作十大提升行动,着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克服雨雪冰冻、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天门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241.77万亩、总产量82.5万吨,连续5年稳定增长,获评全省耕地保护成效突出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1.3%,居全省前列;生猪出栏64.8万头,连续14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村占比达86.2%。
2024年,天门同步入选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三项国家级试点。
从四湖碧波到阡陌稻浪,从石家河遗址的文明薪火到现代农业园的科技之光——天门以水为笔,饱蘸生态笔墨,在江汉平原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隽永画卷。这曲古今交响的田园牧歌,让鱼米之乡焕发新时代光彩,正为湖北建设农业强省奏响铿锵乐章。
稳产保供 鄂中粮仓筑牢民生基石
走进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大米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一粒粒新稻经过砻谷、碾米等工序化身晶莹米粒。
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江汉大米”核心企业,公司正在为秋粮收购季整装待发。言语间,满载新粮的卡车已驶入厂区。这般火热场景,正是天门市守护“鄂中粮仓”的生动缩影。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天门市持续实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行动,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241.77万亩、总产量82.5万吨,实现5连增。油菜60万亩,大豆40万亩,蔬菜40万亩的种植版图,织密重要农产品供给网络。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天门市构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156万亩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犹如给沃野披上金甲;2024年,天门联合企业开展高标准农田“投建运管”一体化试点,试点以来,不仅产能提升,还化解了农田长效管护问题;配套建设的彭麻泵站和绿水堰水库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新增灌溉面积4.4万亩,相当于再造4个西湖水域;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183万千瓦农机动力精准作业,91.3%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位居全省前列,让“汗滴禾下土”渐成历史记忆,目前,天门市入选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第一批共建名单,黄潭镇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初具雏形,今年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基地召开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科技攻关行动成果集中展示现场会。
金色丰收的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绿色变革。
天门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治长效,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24%,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07%,从源头上守护土壤健康;当收割机驶过,94%的秸秆通过40家专业主体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模式让每株作物都物尽其用;天门市公共检测中心取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双认证”检测资质,市级农药残留速测合格率连续5年超99.9%,诠释着“舌尖上的安全”。
现代农业图景中,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生力军。634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如繁星点亮田野,农户入社率达56%,统防统治、托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有效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当秋风再次吹过江汉平原,这座农业强市的探索证明:稳住中国饭碗的底气,源自科技创新与传统农耕的深度融合,来自政策护航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更在于守护土地馈赠的永续智慧。
筑稳堤坝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好政策加上勤快干,土地真能变金砖!”在“中国花菜第一镇”张港镇顺河新村,花菜种植户聂容波去年靠种植花菜收入12万元,“30亩花菜毛收入10万元,另外还有脱贫户种蔬菜的1.5万元奖补资金。”
在拖市镇梅河村,脱贫户朱心元笑逐颜开,他依靠种白菜也拿到了1.5万元的种植奖补资金,“40多亩白菜给家里增收5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敞亮。”
他们舒展的眉头背后,是天门市织就的一张防返贫监测大网——动态预警、精准帮扶、产业造血三管齐下,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振兴动能更澎湃。
动态监测筑牢保障网络。让数据跑路,天门建立了“三类对象”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每月定期交换信息,聚焦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以收入状况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务工就业情况为防返贫监测重点,集中排查农户35.3万户120万人,累计有效帮扶消除风险1428户4108人,风险消除率达93.2%。
在教育保障领域,通过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制+严格落实资助政策的组合拳,过渡期以来,累计摸排学生近2万人次,为所有适龄段学生入学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全市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2021年至2024年,共有9696人次学生享受“雨露计划”助学补贴。
医疗保障体系再升级,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建立高额医疗费用“依申请救助”制度,符合条件的按规定求助,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监测防线的背后,更需要发展引擎提供持久动力。在佛子山镇的田间地头,投资1.6亿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天西地区6个乡镇40万人实现饮水升级。张港镇花椰菜、多宝镇萝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串珠成链,形成“育苗-种植-深加工-电商物流”全产业链条,带动户均增收超千元。
2024年,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达1.35万人,奖补直接从事特色种养殖的脱贫户、监测对象1416户374.34万元,发展特色种养殖面积达9675.27亩。
三产融合 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位于天门市多宝镇的湖北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工厂内,自动播种机精准点穴,覆土机械臂轻旋翻飞,科技育苗的种子刚破土,海外订单已跨越国界——公司今年在越南建起海外仓,将天门土豆、白萝卜、甘蓝送上东盟餐桌;在红日子公司车间里,新鲜萝卜经清洗、腌制、杀菌,24小时变身"北极源"酱菜,通过村级网点发往全国;秋日的黄潭镇七屋岭村,游客在蔬菜迷宫打卡,手机扫码即可将现摘瓜果直邮到家……
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轰鸣,到乡村旅游的欢声笑语,这条贯穿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链条,正是天门乡村产业强势崛起的生动写照。
规模化筑牢根基,现代农业板块成形——
产业融合,农为根本。天门以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为抓手,夯实产业融合底座,重点打造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目前已形成高效农业板块:稻虾共作28万亩、萝卜10万亩、花椰菜8万亩、马铃薯12万亩、设施瓜果2万亩、中药材3万亩。
其中,优质稻米产业纳入全省十大产业链同链发展,实现“集群跃升”;“江汉平原”双低油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全面推进,同时实施优质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支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多宝镇(白萝卜)入选2024年湖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蒋湖农场大豆制品加工特色产业强镇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名单。
品牌战略同步发力,“壹品天门”登榜全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榜单;“天门黄豆”获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红日子“北极源”酱菜荣膺“湖北精品”。全市累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有效期内“二品一标”认证产品53个。眼下,5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家品牌授权企业,正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护城河。
工业化驱动增值,加工产值突破百亿——
天门推动“农头工尾”融合,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55家(国家级3家、省级22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8家。元淼农业等龙头企业提档升级,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2.6亿元,增幅12%;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园,集生产加工、科技创新、物流集散于一体,7家企业入驻投产,推动“田间丰收”高效转化为“车间增值”。
服务业激活流量,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间,农旅融合为乡村注入新动能:天门连续两年举办江汉平原蔬菜产业大会(2023、2024),2024年承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座谈会;创新推出“一镇一节”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乡村旅游“金名片”效益显著:黄潭镇七屋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杨林方舟生态庄园、海龙岛等4家景区获国家3A级;彭家垴红色旅游区、南湖旅游区加速创建3A。2024年接待游客6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63亿元,同比增幅超20%。农田变景点、农房变民宿,乡村“颜值”正转化为发展“产值”。
形神兼备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一天一个样!村里建好了,孩子们回家的次数也多了。”9月16日,在天门市九真镇龙背村二组,72岁的张团枝从村头走到村尾,脚下是刚刚刷黑的水泥路,两旁是重新规划、统一进行立面改造的房屋。
“以前村里到处杂草丛生,没有人来,现在环境赛公园!”张团枝的感叹,正是天门525个村庄蜕变的缩影。
形神俱美的乡村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天门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环境革命,重塑乡村肌理——
2019至2024年,天门总计投入专项资金约8.7亿元,全市推进525个试点村项目建设、5个循环圈农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和6条主干线沿线环境整治提升,新建、改建乡村小微景点310个,农村文体小广场408个;建设镇村污水收集管网、入户管网1038公里,完成100条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建设“四好农村路”近800公里,改扩建通村通组入户硬化道路近1500公里,建成一批生态村、示范园、景观路、样板点。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100%;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121个邻近村接入镇级污水处理管网,生活污水收治率近50%;全面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模式和处置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清运保洁、污水处理设施管护、公厕保洁、道路养护等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一时净”变“长久美”。
基建跃升,打通振兴动脉——
路网升级。275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7.5公里连通工程打通“肠梗阻”;投资400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一体化佛子山水厂至渔薪朱文台水厂供水工程,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
数字下乡。已建成陆泉茶叶种植信息化示范基地、“湖北领尚”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红日子”泡菜数字化工厂等建设基地;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100%,重点园区、重点企业5G连续覆盖。
服务下沉,温暖千家万户——
医疗强基。全市470家村卫生室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现已形成以三甲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所辖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建改16所义务教育学校、10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3.7万个。
民生温度。2024年,新建2个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完成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市养老机构现有床位624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757张;失能特困供养集中照护所建设护理床位144张,诠释“老有善养”的天门实践。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公共服务阳光普照、管护机制长效运行时,乡村振兴便有了坚实根基。如今行走天门沃野,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更孕育着无限希望——这曲江汉平原的和美交响,正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