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监利大地上,稻浪翻滚,谷香四溢。
9月23日农民丰收节,“水润荆楚·江米如珠”全国主流媒体走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地活动在监利市启幕,八方来客行走于江汉平原腹地,共同见证这片沃土上的丰收盛景。
作为“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市粮食年产量常年稳定在130万吨,正经历从“产量优势”到“品牌优势”的历史性跨越:8万亩江汉大米核心基地育出金穗,108万亩虾稻基地淌生态活水,“监利甲鱼”品牌崭露头角……
“十四五”收官之年,监利市以稻为基、以水为媒,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交出了一份“粮安有保障、产业能增收、乡村更和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答卷。
聚焦“一粒米” 做强品牌农业核心引擎
9月16日,毛市镇农田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时而俯身察看稻穗,时而驻足交流。这场在荆州举行的水稻产业盛会,迎来6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全国水稻界“顶流”,让监利成了展示好品种、新技术的“天然展厅”。
监利因“监收鱼盐之利”而得名。北纬30度的水土滋养出“米粒细长,腹白极小”的大米外观,也孕育出柔软清香的品质底气。
田间考察中,“江汉大米”主导品种“青香优261”长势喜人。它不仅米质达部标一级,亩产更稳定在1200斤以上,成为农户争相种植的“新宠”。
这场高规格的盛会,是对监利市水稻产业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产粮大县迈向品牌强农之路的把脉与赋能。
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昌好表示:“目前,监利市扛起‘江汉大米’品牌创建大旗,打造核心产区,推动粮食大县向品牌强县迈进。”
品牌要立得住,根基在好粮。监利市把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当成“压舱石”,按“统筹乡镇建、围着主体建、辐射全域建”的思路推进零碎土地集并化,177.8万亩高标准农田在田野间铺展。绿色化种植、订单式收购,为“江汉大米”攒足“优质家底”。
如今,监利市农村“三类基地”布局清晰可见:佳丰农业、金草帽农业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质稻新品种接受“田间考核”;主体自营核心基地主体连片超千亩,打造8万亩优质稻样板示范工程;网格合作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60万亩优质稻种植,覆盖2万户大户。
有了好稻谷,如何让“好米卖好价”?
监利市瞄准“壮龙头、延链条、搭平台”,推动产业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
壮龙头,恒泰、名宇两家企业入选“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企业,恒泰米业更成功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延链条,名宇米业推出5斤装精品小包装,抖音小店日销千包;喜来香农业牵手京东,让“江汉大米”直达消费者餐桌。
为给品牌“搭台”,监利市近三年分别列支1000万、1500万、3000万元用于品牌创建。连续2年举办大米推介会,其中广州大湾区专场现场签下28亿元购销协议。
科技为品牌“撑腰”,数智给农业“赋能”。在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轻点屏幕,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土壤墒情、虫害识别等数据。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覆盖2000多亩稻田。
全市183.6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90%的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让“科技种稻”成了常态。计划建设的伏羲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江汉稻米”质量检测中心,将构建更科学的全程品控体系。
主动融入省级战略,监利市引导市场主体更换“江汉大米”标识,按照统一质量体系融入全省产业链。数据显示,融入“江汉大米”品牌后,监利市稻米每公斤溢价0.8元。
品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24年核心基地5万亩,辐射40万亩,销售额30亿元;2025年基地扩至8万亩,辐射60万亩,预计销售额达45亿元,增幅50%。
6000年前稻作火种在这片土地点燃,如今数智赋能的“江汉大米”已飘香全国。监利市以一粒米为纽带,串联起“种好粮、产好米、卖好价”的产业链,完成从“湖北粮仓”到“中国厨房”的身份跨越。
养好“一塘鲜” 激活生态水产新动能
清晨的监利水乡,薄雾轻笼。
汪桥镇欣阳村的200亩设施化虾池已漾起生机,小龙虾破水而出,工人将鲜活成虾装箱运走,下一站便是食客的餐桌。这片能实现“一年三季产虾”的基地,冬季活虾售价可达60-70元/斤,恰是监利市以水为媒、激活生态水产的生动注脚。
作为“百湖之县”,监利市坐拥118万亩水域、257万亩稻田,依托三大水系的滋养,将小龙虾、虾头鳖、黄鳝等水产品养殖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活水引擎”。2024年小龙虾总产量18.24万吨,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25万人因水致富。
监利市小龙虾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依托科研单位和专家院校,全市建设千亩以上高标准“虾稻共作”示范点22个;大力推广虾稻共作育养分区、稻虾憨试验等生产模式,从技术源头和规范养殖标准上下功夫,变大养虾为养大虾,全面提升监利小龙虾品质。
加工与流通的提档升级,让“小龙虾”撑起“大产业”。监利市28家小龙虾加工企业中,鑫满堂红、天宏生物等5家省级龙头企业和3家荆州市级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年加工量达14万吨,产值40亿元。全市大中型小龙虾购销企业,每年外销优质小龙虾逾10万吨。
总投资7亿元的朱河现代水产产业园加速建设,2万平方米水产交易中心将成为区域流通枢纽;京东物流落户华中农商城,更让小龙虾通过电商走上“快车道”,新鲜直达消费者餐桌。
品牌共建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监利市融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战略,17家企业签约使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
今年5月,监利市承办湖北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分会场活动,“潜江龙虾”“江汉大米”“监利市早酒”三大板块同台亮相,“虾王·虾后”争霸赛等活动轮番上演,有效提升产业影响力和品牌附加值。
当小龙虾的鲜香飘向全国时,监利甲鱼也悄然掀开“深闺”面纱。监利甲鱼学名中华鳖,从渔民的零星养殖,到如今2万余亩连片生态塘的规模发展,已形成苗种优势:繁育量大质优、抗逆性强。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7亿元,2023年监利市更获评“中国龟鳖产业十强县(市)”,成为全国甲鱼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桥市镇小康村的龚文朋,是监利市甲鱼品质的守护者。他坚持“不引外地苗、不用温室苗、不搞杂交种”的“三不”铁律,培育纯种中华鳖种苗。在他的基地里,种鳖需历经三年半生长至1.5斤才获产蛋资格,每年淘汰6冬龄以上老种鳖,维系种群活力,“冷水低密度养殖,才能养出胶质丰盈的好甲鱼”。如今,基地年产60万枚甲鱼蛋、45万尾优质种苗,湘鄂赣等地养殖户争相订购,亩均收益稳定在1.2万元以上。
监利市甲鱼的卓越品质,还藏在“虾头喂鳖”的生态智慧里。监利市每年产生近10万吨虾头壳下脚料。这些富含蛋白质、虾青素的废弃物,成了甲鱼的“黄金饲料”。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袁勇超介绍,虾头中的氨基酸组成与甲鱼生理需求高度匹配,显著提升其体质和抗病能力。
品牌化是监利市甲鱼突破“养在深闺人未识”困境的必由之路。今年7月,监利市农业农村局面向全社会征集“监利甲鱼”品牌Logo设计方案,标志着这一特色产业正式迈向品牌化发展新阶段。
未来,监利市规划至2027年底,新增甲鱼养殖面积2万亩,建设6000万只苗种繁育基地,并拓展预制菜、生物医药等精深加工领域。
虾稻田粼粼波光,甲鱼塘青壳泛亮,监利市“鱼米之乡”的老招牌,正焕发出“一塘鲜带动一村富”的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绘好“一幅画” 擦亮和美乡村新底色
春日的程集古镇,油菜花海游人如织。老街上,“古风大巡游”队伍迤逦而行,传统技艺体验与田园市集热闹非凡。
2025年第二届监利春季文化旅游季期间,打铁花、无人机表演轮番登场,金草帽合作社的5000亩稻浪与哒哒水产的智慧工厂,共同诉说着这座古镇农文旅融合的新故事。
从青石板的回响到现代化农机的轰鸣,程集的焕新,是监利市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一处生动缩影。
监利市以“清洁家园”筑基,让乡村焕新颜。在大垸管理区江口社区三队——一个被称为“河南院子”的移民聚居点,变化尤为显著。曾经污水横流、违建林立的旧村落,通过提取河南建筑元素实施民居改造,既留住乡愁,又提升颜值。干群齐心,拆除违建、旱厕,清理疏浚沟渠、新修下水道。同时,依托“五会一队”——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环境监事会等,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道路通,百业兴。监利市以“四好农村路”通络,让乡村活起来。
在大垸管理区,双向8米宽的“新小线”沥青路取代了昔日坑洼土路,串联起10余个村庄,葡萄、黄桃、梨树沿路延展成绿色产业带。
2023年,大垸管理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彻底解决了昔日葡萄运输爆胎、水果滞销烂地的困境。
20公里外的程集镇,一条环形柏油路串联起金草帽丰收广场、老长河湿地公园和明清古街等多个景观,带动农家乐数量增长三倍,年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
近年来,监利市23个乡镇共建设养护农村公路4780.992公里。2024年,监利市“四好农村路”带动农产品外销额增长30%,其中大垸管理区户均增收超8000元。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监利市以“农文旅融合”增色,让乡村有韵味。
周老嘴镇紧扣“清洁家园”“清渠洁岸”双主线,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级示范线路2条、村级示范点19个,争取中央资金2200万元深化内荆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托丰厚的湘鄂西红色革命历史底蕴,创新推出《柳直荀逛街》《贺龙借枪》《烽火城垣——攻打监利县城》等互动体验式红色文旅产品,联动文创电商孵化园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结合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持续推动环湘鄂西革命旧址群、内荆河“一河两岸”红色生态文旅走廊等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以及“唱响监利·燃动周老·星火燎原”大型沉浸式红色文旅活动火爆出圈,让“清洁环境”转化为“红色流量”,进而带动“发展增量”,实现了生态改善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
白螺镇投入790余万元实施农村环境升级改造,重点打造韩埠村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点,修建文化广场、烈士纪念馆,打造红色文化走廊,实现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荒湖管理区则深挖文化底蕴,将农垦文化、屈子文化融入乡村建设,2000亩再生稻示范基地与总投资9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相映成趣,致力打造出一场一品、一场一景、一场一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旅名镇。
监利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骨,以文旅融合发展为魂,绘就出宜居宜业新画卷。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凝聚了人心,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江汉潮涌,监利奋进。一粒米撑品牌脊梁,一塘鲜激富民动能,一幅画绘宜居底色,交织成监利市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监利将继续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提质、建设和美乡村的征程上奋发前行,让江汉平原“明珠”更耀眼,为湖北建设农业强省、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监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