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北联南襄盆地,南接江汉平原,自古就有“江南之粮仓、荆襄之鱼米”美誉,近年来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新征程上绽放异彩。
长江流域首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
湖北唯一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7.01%,农产品加工产值居全省第五;
小麦、玉米、生猪、牛、羊、蛋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农机保有量与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居全省第一;
果、菜、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均居湖北省前列……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襄阳市自觉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大局下找定位、明方向、定举措,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不动摇,拉升标杆、奋发有为,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实施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努力在农业强省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襄阳力量。
谋远图强
以“四项行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的振兴图景总在烟火气里藏着最动人的答案。
你看,谷城县西关街沿线2700米供水管网焕然一新,3.5万余老城居民告别“吃水难”、喜饮“幸福水”。
镜头转向东津新区,8万平方米的安辉食品襄阳华侨城农综旅康产融发展示范园生机盎然,翠绿藤蔓间,圆润饱满的西红柿密密匝匝,依托精准滴灌与无土栽培技术,单个大棚一季产量可达1.5万斤,品相好、口感佳,深受消费者青睐。
再瞧南漳九集镇,投资3700万元建设的九仙观农产品交易中心,已完成场地平整与配套设施建设,将为农产品流通搭建高效平台,让镇区功能更趋完善、承载力显著提升。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里,有老人发自内心的笑,有孩子暑期的欢,更有乡村在实干中生长的力量——原来乡村振兴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做成暖到心坎里的实事。
今年以来,襄阳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启动实施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襄阳样板。
功能镇区强功能。对全市94个乡镇(涉农街道)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文则文的原则,分期分批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小镇、历史名镇,着力建强连接城乡、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保康县店垭镇紧扣“茶产业强镇”和“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金字招牌,着力打造“襄阳茶叶第一镇”核心功能区;枣阳市吴店镇依托汉文化走廊,积极打造汉文化旅游重要节点。
和美乡村抓提升。组织全市2513个村(涉农社区)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置的行政村占比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占比达57%;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2%。
实力产业壮筋骨。围绕“农业结构优化、重点产业链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擦亮”四个工程,推进农业重点产业全链条升级。实施五大产业提能增效行动,上半年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渔业产量增幅均超全省平均水平。推荐102家省级龙头企业申报贷款贴息资金,组织申报省级产业链项目37个。
美丽路网促融合。围绕全市3.37万公里公路,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公路更通达、安全、净美。围绕高速公路出口、城区快速通道、重要景区连接线等,今年重点打造517公里精品线路,已整治升级264处观景台、停车区、公路驿站等服务设施,实现与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集聚连接,推动“交通+产业”“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襄阳市成立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工作专班,由市委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农业农村、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3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每季度召开不少于1次联席会议,对实施进展进行指导、支持、督办和评估。
9名市委常委和2名分管副市长分别联系11个县(市、区),各县(市、区)、乡镇相关领导分级联系相关镇、村和路段,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调研督导。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把“四项行动”拿在手上研究、部署、推动,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要素保障。
镇区功能更完善更强劲、乡村环境更和谐更美丽、产业发展更有特色更具实力、公路更通达更安全更净美……襄阳各级党员干部以实干之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温暖民生的生动注脚。
重农稳粮
启动粮食产能提升“三个一千”工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
作为全国10个夏粮主产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襄阳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集中运用农业机械设备,“十四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保持在百亿斤以上。
这份“丰收答卷”,源自政策支撑下的“底气”。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力开展“大棚房”和耕地“非粮化”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累计建成654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77.3%,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为农业生产系上“安全带”……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精准发力,稳了预期、强了信心,激发了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为端稳端牢“百亿粮仓”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份丰收答卷,离不开科技赋能的“智慧”。
智能农机“慧”种地。截至目前,襄阳市已有8000多台农机具安装北斗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监测终端。天上飞的农业无人机,地上跑的无人驾驶收割机,田间建的智能灌溉系统,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以十倍效率、精准管控破解了人力短缺难题,构建起节本增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样板。
集成推广育“好”粮。围绕粮耕种管收全流程,襄阳各地打造一批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良种良法结合,集成推广运用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举办高产竞赛,不断挖掘粮食高产潜力,总结高产创建经验,将试验示范田的高产典型不断转化为广阔农田的丰产丰收。
创新服务护“丰”景。襄阳市农业农村局从农技、农机、蔬菜、畜牧等部门抽调了5名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田间女团”,以短视频的方式,及时传播各类技术。开展技术送田间地头、物资储备保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农机购置补贴等“服务+”系列行动,持续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2024年,襄阳市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抓,先后克服春季大雪冰冻、夏季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总产达到94.73亿斤,比上年增产1140万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其中,夏粮面积、总产增幅和单产增幅均位列全省第一,是当年全省唯一夏粮“三增”的市州。
今年,襄阳夏粮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再次实现面积、总产“双增”,小麦万亩片单产取得新突破。枣阳市小麦万亩片实收单产574.8公斤,襄州区小麦“三优两增一稳”万亩片实测亩产571.5公斤,南漳县万亩稻茬麦示范片实测单产435.3公斤。5月28日,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训班上,襄阳市就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情况作交流发言。
丰收,归根到底是人的丰收。当前,襄阳市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三个一千”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拓展规模、扩大一批,托管经营、拓展一批,订单种植、孵化一批等“六个一批”行动,鼓励种粮主体通过自我提升、联合生产、外部支持等途径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实现粮食生产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种粮规模1000亩、年产量1000吨的种粮主体1000个,推动粮食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扎根鄂北大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丰产丰收的关键力量。
破题起势
聚力“两资三能”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破。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掣肘。
襄阳如何破题?重点打造粮食、生猪、茶叶等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全方位开展立项争资、招商引资,全领域推动企业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立项争资提速。在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今年,枣阳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南漳县九集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成功获批,截至目前,已争取到2025年农业农村资金27.16亿元,占上年总额的76.25%。
招商引资提质。农业农村领域签约6个项目166.5亿元,湖北农发集团万头肉牛智慧全产业链基地、中国城乡控股、中化农业、省水发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农业产业化提效。上半年,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签约项目192个,总投资783.56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工项目154个,总投资额112.23亿元;竣工项目120个,总投资额101.97亿元。
项目落地有声,发展方能有色。1至8月,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48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二,同比增长3.7%。
产业链强起来,“领跑者”多起来。今年以来,襄阳鲁花、香园食品成功晋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龙头企业14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新进规企业3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50家,新进规数和总数在全市“6+2”产业体系中位居第一。妞妞食品、倪氏玫瑰、美琦实业等2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获评第七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龙头带头,联农带农。襄阳市龙头企业吸纳从业人员超8万人,带动农户约6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约70亿元,在保供给、保民生、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开启市场之门的“金钥匙”。
襄阳市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关键一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协调联动”,在市级层面培育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阳黄酒、襄江清水虾六大区域公用品牌;县级层面形成了枣阳皇桃、宜城皮蛋、南漳香菇、保康核桃、谷城贡米、老河口砂梨、襄州锅巴等多个“一县一品”,并以“襄飘天下”为旗帜,形成了“1(全品类领军品牌)+N(单品区域公用品牌)+S(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矩阵。两年来,“襄”字号农产品抱团“出征”,在湖北农博会、中国农交会、长沙中部农博会等主流展会上大放异彩,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敢为人先
争创国家农高区 打造科创“强磁场”
9月15日,“携手华农·智汇襄阳”——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及合作企业走进襄阳农高区交流会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举行。
现场,华中农业大学棉花智能育种团队、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土壤健康与绿色农业团队等14支科研团队以及19家企业代表,与襄阳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东津新区管委会、襄州区人民政府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新机遇,共绘合作新蓝图,达成多项产学研合作意向。
襄阳缘何让众多专家纷纷心动?
“这是院地之间的双向奔赴。”一位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如是说道。
襄阳市科创资源雄厚,是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02家,总量居全省第二。
国家农高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的一种高级形态。创建国家农高区对提升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农高区。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9个国家农高区。
襄阳农高区所在地——襄州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先后投资115.23亿元,建设了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襄阳市农科院、湖北隆中实验室等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有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玉米试验基地等5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集聚农业龙头企业24家,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率达到63.2%;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创业孵化产业园等7大园区,重点实施高蛋白玉米等9个产业类项目,总投资63.44亿元。
华墨香黑米、高蛋白玉米、植物疫苗等一大批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农高区建有试验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襄阳市举全市之力推进襄阳国家农高区创建,努力将农高区建设成为汉江流域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简称《意见》),明确2025年至2030年,省直相关部门每年将统筹各类资金不少于10亿元,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份被称为“黄金22条”的政策大礼包,涉及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农业交流合作、完善政策支撑保障方面,聚焦突出问题靶向施策,让政策“力”落到实处,含金量满满,令襄阳农高区创建工作如虎添翼,正形成强大磁场,源源不断吸引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者来襄筑梦农业未来。
比学赶超
“襄”村共富样板 全国瞩目走向世界
接待各级旅游团、拍摄乡村振兴微短剧、筹备全国第二家“共富超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乡亲们最近有点忙。
堰河村村支书闵洪艳,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大精神”与“两山”理念,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的堰河村,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还先后斩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20项国家级称号。
堰河经验持续在全省火爆出圈,被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向全省推广。今年8月,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正式成立,包括堰河村在内的全国多个美丽乡村共同签署共富联盟协议,与余村携手开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无独有偶。保康尧治河村原本是一个“吃饭靠供应、穿衣靠救济、集体没有一分钱”的高寒山区极贫村。从1988年起,孙开林等村党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如今尧治河村成为湖北省百强村、中国十大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集体纯收入2.8亿元,村级固定资产90亿元。
堰河之变、尧治河之变,折射出时代变迁,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学“两河”、比“两河”,更要有信心赶超“两河”。
近年来,襄阳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两河”守山护水、强村富民的做法,推进“十百千”工程,建设“三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乡村。今年,研究制定学习运用“堰河经验”十条措施,选取125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开展“堰河经验”示范村建设,打造先进典型村集群。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美”乡村标杆村21个、先进村85个、提升村414个,充分调动了村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传统财富观、幸福观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乡村走向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的共富新征程。黄龙观等20多个生态好、村庄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样板村脱颖而出。
今年5月17日至22日,来自冈比亚、尼日利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古巴等国家的21名扶贫官员到我省实地考察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情况,先后深入保康、谷城两县乡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观考察,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
古巴哈瓦那农业大学的安妮雅在参观考察谷城县堰河村时认为,堰河村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生态底线,既守住了绿水青山,更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种“向生态要效益”的发展哲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自尼日利亚人道主义事务部减贫项目负责人穆罕默德·布巴萨约·哈利鲁表示,通过参观考察,他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党员干部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了解了中国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他相信,从中国借鉴的减贫经验可以赋能尼日利亚实现脱贫,并转化为尼日利亚乡村振兴的动力。
沃野平畴织锦绣,踔厉奋发绘新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在湖北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新征程上,这部新时代“襄”村振兴记正谱写新篇章、续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