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插秧机在田间飞驰,一株株水稻秧苗从秧盘上移栽到田里。
8月,水稻成熟了,稻穗压弯了枝头,来回奔跑的收割机带来了满仓的稻谷。
11月2日,站在田边看着准备作业的收割机,沙洋县毛李镇毛李村7组村民许志发脸上满是期待与忐忑。
期待的是省、市农科院专家们到他的田间开展测产,这是对他种植技术的肯定。忐忑的是近期阴雨天较多,担心稻谷水分超标影响品质和价格。
“许师傅别担心,这个品种耐碾压、再生能力强、抗逆性好,产量应该不错。”专家们宽慰道。
随即专家们拿着尺子在田间测量,记录数据后,收割机开始作业。只见收割机轰鸣着在田垄间往复穿梭,齿轮转动间,整排稻株被整齐卷入机器,快速收割、脱粒,稻草则被粉碎还田。
“第二季生长期间阴雨天居多,光照不足,我还是担心产量。”许志发说,他是毛李镇第一批种植再生稻的种植户,前些年由于品种与技术问题,第二季的产量不稳定,不能轻松实现“吨粮田”。
许志发说的“再生”其实是水稻的一种技能——割完一茬还能再长一茬。
“奥秘就藏在稻桩的休眠芽中。它们一旦被激活,就能萌发形成新的稻穗。”市农科院水稻科研团队负责人韦巧说,根据这一特点,2012年起,市农口部门在各县(市、区)开展再生稻品种再生能力、高产配套技术、配套高效模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而毛李镇正是核心示范片之一。
经过试验示范,专家们摸清了再生稻“一种两收”的核心规律。头季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下,萌发再生苗,进而抽穗成熟,最终收获第二季稻谷。再生稻的优势显而易见:与单季稻相比,多了一季产量,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与双季稻相比,节省了一季种子、播种、育秧等成本。加上再生稻特殊的生长周期,正好避开了高温和病虫害高发期,农药使用大幅减少,头季加再生季亩产实现“吨粮”成为了可能。
“水稻的这一特性虽与生俱来,但也有触发条件,再生季水稻对光温资源、水分养分供给等要求较高,而且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和耐机械碾压能力差异明显,这也是过去‘吨粮田’难以稳定实现的关键。”韦巧说。
为了确保在各种气候环境下都能实现亩产“吨粮”,2019年以来,在部、省相关项目和市财政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市农科院水稻科研团队先后在沙洋县毛李镇、京山市雁门口镇开展了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水稻高产,着重需要从两方面入手——良种、良技。
在试验中,专家们发现随着水稻生产机械化率提高,中稻机收时对稻桩造成碾压,对蓄留再生稻带来较大影响,所以急需筛选出抗碾压、易再生的品种。
“近年来,我们团队专门开展耐碾压品种筛选试验,两年间从60多个候选品种中,最终选定耐碾压、综合性状优异的‘六两优香11’进行示范推广。”韦巧说。
正说着,装满稻谷的收割机缓缓向田边驶来。许志发忙把拖拉机开到田边,等着“吃饱”的收割机来“吐”稻谷。看着倾泻而下的稻谷,许志发笑得很开心。
专家们围着拖拉机,查看稻谷的情况。
“你看,谷粒还是很饱满的。”
“摸着还好,没有很湿,选一些,先测水分。”
……
专家们用小罐子装了5罐稻谷,用仪器分别测试水分。“水分27.5、27.2、27.8、27.2、27.4……”专家们一边测量,一边报数据。工作人员则在一旁记录。
记者看到《测产记录表》上,不仅记录着田块的具体位置、种植品种、田块面积,还有籽粒重量、湿籽粒总重量、含水量、杂质等项目。
“初步看这个品种田间表现依旧不错。”韦巧说,今年前期遇干旱高温天气,对头季稻抽穗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季又遇秋季低温,虽然这些因素对再生稻生长有影响,但目前看实现“吨粮”问题不大。
除了选择更适宜的品种,在栽培技术革新上,市农科院在示范片优化集成了再生稻高效水肥运筹、再生稻量质协同管理、防灾减损等关键技术。
很快测产结果就出来了。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示范方再生季水稻长势旺盛,病虫害发生轻,熟相好,无倒伏,技术措施到位。随机选取的示范田块,实割面积719.2平方米,收获毛谷515公斤,水分27.42%,除杂1%,按13.5%水分折合每亩干谷产量396.57公斤,再加上头季亩产705.80公斤,两季合计亩产1102.37公斤。
记者看到签满专家名字的《测产意见表》上写着:在头季稻抽穗灌浆期遭遇持续高温、再生季灌浆期遭遇连续低温阴雨不利天气的情况下,采用抗性品种和集成技术,再生稻两季合计亩产量仍能达到“吨粮”,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潜力。
“今年是抗碾压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示范的第三年,虽经历了不利天气,头季和再生季依然能够丰产、高产,且连续多年实现‘吨粮’,这表明我们筛选的优质抗性品种和集成的配套技术基本成熟,可为全市再生稻扩面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保障。”韦巧说。
有了技术支持,就代表着有稳定的原料。“我镇制订了再生稻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2年内培育1—2家再生稻米加工销售企业,开发2—3款再生稻米产品,培育1个再生稻米品牌。”毛李镇副镇长肖志炜说,目前,毛李镇已引入社会资本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办企业,聚焦再生稻米生产,力争打响“沙洋再生稻”品牌。
“吨粮田”向来是人们心向往之的高产目标。这一刻,在荆楚大地上,再生稻让梦想照进现实。
秋风泛起稻浪滚滚,金黄连片的诗意江汉平原,一季种两季收,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农业科技与辛勤劳作的结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还有着无数场丰收等待见证。(彭文洁 王知国 代小军 方俊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