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牡丹江市的各大采摘园,果香四溢,人流如织。从西安区南拉古村长骏生态采摘园的“妮娜皇后”葡萄,到海林镇红光村的百果园,再到宁安市的寒地果基地,一片片果园里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游客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近年来,牡丹江市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大力发展采摘经济,不仅激活了乡村旅游,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态基础扎实,特色果品“抢鲜”上市
牡丹江市地处寒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水果糖分积累和品质提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海林镇红光村的百果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清甜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吸引着不少人前来采摘。
走进红光村,道路两侧的果园里硕果满枝,桃树、苹果树、李子树、狗枣子树、大榛子树等果树错落有致,红彤彤、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丰收画卷。
百果园作为红光村的特色产业,自2013年起种植,如今面积已达1000亩左右,涵盖12个果树品种。2015年,百果园正式对外开放采摘业务,每到采摘旺季,果园不仅吸引周边市民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其产出的新鲜水果更通过冷链运输远销周边省市,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名片。据统计,该产业每年可为红光村带来150万余元的增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红光村村民赵坤说:“果园里有鸡心果、123、龙丰、玫瑰红、李子等果树品种。桃子有三个品种,水蜜桃、蟠桃、锦绣黄桃,桃味特别浓。”
近年来,通过在果园打深水井、对电压增容,逐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管理,为果树生长提供更优条件,进一步提升了果实的品质与产量,推动了果园产业全链条发展,带动乡村采摘游发展,助力产业振兴。
市民采摘热情高涨,田园生活成休闲新时尚
“孩子第一次坐拖拉机上果园,开心得不得了!”在林口县柳树镇的万亩生态果园里,市民带着孩子体验采摘乐趣,摸石头、划小船,尽享田园之乐。
洁白的蒙古包和白色帐篷依生态湖而建,一条及膝的人工湖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在水里摸石头,乘坐小船漂在湖中央,孩子在这儿能玩一上午。“这还有滋味足的农家特色大席,我们吃得老尽兴啦!”游客在现场为码大味儿美的美食点赞。大舞台上下,游客随着音乐舞动,欢快的歌声响彻山谷。
西安区南拉古长骏采摘园、阳明区四时春生态采摘农场等地也成为市民周末“微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大家亲手采摘饱满的果实,品尝刚刚摘下的蓝莓、桃子、寒地果,烧烤露营,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
“采摘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次亲近自然、了解农业的生动课堂。”一位带着孩子来玩的游客说:“这种接近自然、接地气的休闲娱乐方式,我们全家都喜欢。”
产业链持续延伸,小果子撬动大经济
采摘经济不仅带动了旅游人气,更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宁安市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推动寒地果走向全国市场。
果园里,村民们“全副武装”,戴着手套,背着采果兜穿梭在果园,指尖翻飞间熟练地将成熟的果子摘下,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图景。作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宁安寒地果凭借耐寒、味浓、营养丰富的特点,不仅成为秋日里的“甜蜜符号”,更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近年来,宁安市将寒地果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整合分散种植资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有效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难题。未来,当地将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寒地果果酱、果干、果酒等深加工产品,推动“鲜果销售”向“多元增值”转变,进一步提升寒地果产业附加值。如今,宁安寒地果不仅走进了省内各大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宁安寒地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九月份我就来到了村里,只为第一时间抢收咱们这的寒地果。目前,我们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北京、德州、沧州、广州等地,我们这的优质鸡心果在广州的超市里一盒4个可以卖到12元钱,宁安的寒地果在我们经销商眼中可是‘香饽饽’。”寒地果经销商沈长明说。
据悉,近年来为推动寒地果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户收入,宁安市农业农村局依托上级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户、合作社建立冷藏库,实行错峰销售模式。目前,宁安市现有大小冷藏库30余家,为果蔬存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果品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一颗颗小小的果子,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乡村振兴的“动力源”。(记者:张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