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溆浦县,一场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2020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开启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
有一位从事农业教育13年的女教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陈彦汝,作为溆浦农民田间学校的负责人和班主任,带领团队探索出“政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
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高素质农民传统教育中的许多难题,更带动了乡村其他农户增收致富。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教育模式创新与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更是一位一线农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破局:直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的现实困境
溆浦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在项目开始前陈彦汝带着团队一起走访了十几个农村合作社及农业大户,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一系列的困惑现象:许多曾经参加过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大户反映他们的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环节不匹配,他们懂生产技术但是缺乏系统知识,有时候遇到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不能及时解决。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留守生产的年龄平均超过50岁,农业人才年龄断层问题突出。
“传统的农民培训一般是阶段性的单个技术知识指导,缺乏知识的系统性、持续性及针对性。”陈彦汝在分析问题时指出,“而目前现有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根本不适合农民的生产生活节奏”。通过深入走访溆浦县25个村镇,团队整理出五大核心问题:农民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不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与农时冲突、学习动力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面对这些问题,陈彦汝团队没有放弃。她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创新建立一套真正适合农民学历教育的新模式。”团队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同,为后续“政校企”三方合作提供了基础。
创新:学历培养新模式
经过半年的多方沟通和合作,2021年2月,由溆浦县人民政府、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隆平高科三方共建的溆浦农民田间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项目负责人,陈彦汝带领团队创新提出了“3233”高素质农民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后来被证明有效且具备可复制性。
溆浦农民田间学校的建立独具特色,由溆浦县政府提供招生政策支持和办学场地选址,协调各乡镇宣传招生政策;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隆平高科则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资源服务。这种由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企业参与的模式,极大程度上地保障了农民田间学校顺利开展教学。
“我们就是一根纽带,”陈彦汝说到自己与团队的定位“我们就是要把各方的优势资源都整合到农民学历教育这个创新项目上来。”因此,特别组建了三支特色团队:由学校的各个职教名师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人才培养及课程设计;由产业技术员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学校教学日常,聘请溆浦当地的土专家和田秀才负责学校田间实践课程的指导。
在陈彦汝的设计中,培养方案始终坚持“两个目标”:既要实现产业振兴,又要推动人才振兴。为此,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实用性,开设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等特色课程,所有教学内容都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展开。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高职课程照搬过来,”陈彦汝解释说,“而是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把知识点打碎重组,形成一个个技能模块。”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员能够即学即用。
最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创新的三种教学模式: “半耕半读”弹性学制,根据农事季节灵活安排教学,农闲时集中授课,农忙时田间实践,实现"学习生产两不误";“灵活多样”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白天晚上互补的形式,开发了“田间课堂”“夜间课堂”“移动课堂”等多种形态;“干中学”实践体系,建立“专业教师+农业专家+农民学员+生产基地”的联动机制,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
“将生产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生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产业效益。”陈彦汝介绍,这套机制使得教育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成效:看得见的改变与成长
21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学员严绍金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曾经靠传统方式种植水稻的农民,通过系统学习,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还学会了品牌营销。现在,他种植的优质水稻每斤售价提高了1.5元,年收入增加了8万元,还带动了周边12户农户共同致富。
“学校老师们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本事,”严绍金感激地说,“以前觉得种地不需要读书,现在明白了没有知识连地都种不好。”2024年,他的故事被拍成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获得了湖南省一等奖。
三年来,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培养141名高素质农民,其中18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学员们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创造了超过7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更令人欣喜的是,学校研发的辣椒多年生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地辣椒产业的重茬难题,使种植效益提升了30%以上。
溆浦经验很快产生了辐射效应。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醴陵、靖州等地相继建立了4所农民田间学校。2022年,《学习强国》以“把课堂建在田间地头上”为题报道了这一创新实践;2023年,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溆浦农民田间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领导评价说:“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农民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贯通培养,值得在全国推广。”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陈彦汝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她看来,农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几个技术能手,”陈彦汝坚定地说,“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有意愿的农民都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正是有无数像陈彦汝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扎根乡土、默默耕耘,才让广袤的农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责编:黄欣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