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邵阳县下花桥镇高龙村,沿着“白改黑”后的村道蜿蜒前行,路灯上的中国结崭新,在茂林修竹间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顺着斜坡而上,庄房映入眼帘:一栋栋小洋楼干净整洁,门前屋后,瓜果飘香;妇女们在忙着织染蓝印花布的文创产品。
村支书刘永清告诉记者,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满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空心院落,如今华丽转身为邵阳县和美屋场的典范。
以前曾是空心院落
庄房,原是古代田主在乡间建造的房子,主要用作粮仓、存放农具及养殖畜禽,多为佃户等穷苦百姓生产生活场所。清末,刘、秦、杨、吴4姓的佃户来此租地耕作落户,解放初期迁入1户唐姓水库移民,他们成为庄房上最初的原住民。
现在的庄房上是高龙村的秦家组、幸福组所在地,统称为“庄房上院落”。院落人多地少,现有60户368人,人均水田、旱土各0.5亩左右。后来,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在2010年代,院落只有十几个老人在家常住,成为远近闻名的空心院落。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曾在重庆经商的村民刘玉龙对此感慨良多。2015年,刘玉龙的父亲80大寿,老人家坚持要在院落办寿宴,可院落破败脏乱,车也进不来。寿宴办了,但刘玉龙心里觉得愧疚,决心要让院落“变一变”。
2020年,刘玉龙回乡定居,恰逢在郑州经商多年的秦国泰返乡创业,两人一合计,一拍即合。
2022年邵阳县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两人说干就干。2023年春节期间,刘玉龙、秦国泰邀请在家父老乡亲召开座谈会,介绍了和美屋场规划和施工方案,大家纷纷表态支持。会后成立了由刘玉龙、秦国泰等5人组成的工作小组。
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工作启动,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建设经费也是个大问题。怎么办?
“筹工筹劳,共建共享!”和村“两委”商议后,确定了工作思路。
一些村民主动捐钱,村民刘楷鹏结婚急需用钱,但为了支持院落建设,他主动简化婚庆仪式,省出1万元捐资。81位村民慷慨解囊,筹集资金141万元,其中群众捐赠41万元,工作小组5人垫资100万元。
院落修复过程中,5人工作组和党员带头,村民争先恐后筹工筹劳,累计筹得义务工1208个。“为了修前面这条路,村民让了7间猪栏、一座老屋、一面围墙。”刘永清介绍。修水井时,78岁的村民秦永球,推着自家的独轮车帮助装运砂石;村民秦永清拿出自家的房屋改作公厕,刘玉清拿出自家的宅基地修建健身广场,刘兴国拿出自留地修建停车场……
短短半年时间,庄房上的危房、空心房、旱厕等全部拆除。户户通了硬化路,800米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健身广场、公厕、停车场、孝廉文化墙等。还利用小溪、塘坝、菜园和院墙,打造了微景观、微菜园、微广场,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屋场劲吹文明之风
院落变漂亮了,如何增强院落“造血”功能?
2023年底,庄房上成立了微众爱心银行,由12名股东出资310万元投资建筑脚手架钢管租赁业务,所得收益60%返还股东,20%用于院落日常维护开支,20%用作发展基金,庄房上第一次有了集体产业。
文明风尚不断充盈:村民杨玉良自小家庭困难,母亲早逝,父亲多病,30多岁没有工作和对象。秦国泰把他招到公司上班,还给他介绍对象。杨玉良婚后想经商缺资金,村里又筹资30万元帮助他。如今,杨玉良富了不忘回报家乡,次次募捐都有他,还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庄房上,人人争当志愿者和义务工。村民唐来生连续多年义务承担院落的水电维修,刘勇飞义务承担农机维修,刘玉明自购音响设备组织篝火晚会丰富村民文娱生活。
现在的庄房上,没有一个单身汉,没有一个上访户,没有一个违法者,和美屋场声名鹊起,在外务工的村民也慢慢回来了,搞起了民宿和蓝印花布印染,常住人口已恢复到160余人。
“你们两个真是好样的,让我们以前那么差的院落变得这么美!”在家门口乘凉的村民刘玉英看到刘玉龙和秦国泰,笑着夸赞道。(湖南日报通讯员 吴志文)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