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软糯的锁鲜玉米、热水冲泡即食的玉米面条、清香四溢的黄金玉米酒、能“吃”出文化的玉米叶文创……在吉林四平,玉米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更是健康多样主食、产业品牌符号。吉林四平,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黄金玉米带”之上,拥有全球稀有的极寒黑土地,也是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域之一。2014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四平市为“中国优质玉米之都”;2016年,“四平玉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2024年,“四平玉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玉米,已然成为四平的城市之“标”,分量十足的“金色名片”。
黑土生金:将资源优势变产业底气“这玉米太香了,软糯得刚刚好,真是‘巴适得很’!”这是今年3月在成都举办的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的一个场景:来自四川本地的张女士一边排队一边感叹,手中捧着刚刚出锅的四平鲜食玉米,香气扑鼻,吸引了周围不少观众。蒸汽氤氲中,四平玉米的“热度”在现场持续升高。现场不仅有鲜食玉米蒸煮体验,还有营养师讲解玉米中叶黄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通过“闻得见香味、听得懂营养、吃得出品质”,让更多参展商和观众了解了四平玉米的“硬实力”。“都说四平玉米好,今天亲眼看到、亲口尝到,确实名不虚传。”中粮集团总经理白勇在巡馆中专程来到四平展区。他边走边点评,“产品好、品牌好、品质好,有潜力把整个玉米主食化产业链做得更强、更优。”不仅是口感赢得口碑,四平玉米的数据也足够“硬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四平黄糯玉米咀嚼性评分达4.4分,比行业均值高出17%;白糯玉米的叶黄素含量超过1000微克/根,相当于42根胡萝卜的营养浓度。这些亮眼表现被收录进《2025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成为东北产地玉米的营养标杆。产品如此出众,底气从何而来?答案藏在脚下的黑土地中。来到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玉米基地,拨开覆盖在农田上的秸秆层,只见土地呈深黑色、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土壤触手松软而细腻,这就是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这里的黑土pH值在6.5至7.5之间,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力远超其他类型土壤,为玉米提供了肥沃的基底。”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朱宇博抓起一把黑土介绍,四平市拥有919.99万亩黑土地,占耕地面积1008.1万亩的91.3%。肥沃的土地之中,藏着的正是四平市盛产优质玉米的密码。“土壤健康了,长出的玉米才健康!”离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玉米基地不远处,有一座黑土地应用博物馆,馆长杜欣一直致力于黑土地保护工作,“但以前因为长期高强度利用和‘重用轻养’的耕作方式,咱们的黑土厚度曾在30年里减少了近40厘米。再加上四平的大风天气,过去在没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一场大风就能刮走一两毫米黑土。”说起黑土地流失问题,杜欣的语气中满是心疼。为了保护这片沃土,应对过度耕作和化肥滥用带来的挑战,自2007年起,梨树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探索出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核心的“梨树模式”。“你看咱们玉米基地里覆盖的秸秆,它不仅是黑土的‘棉被’,也是‘营养库’,能保水增肥。”杜欣说,“这就是‘梨树模式’的表现之一,它的关键就是秸秆覆盖、少耕免耕,把地‘养’回来。”如今,“梨树模式”正在四平全域推广。2024年“梨树模式”推广了622.9万亩。通过该模式,不仅解决了以往深耕深翻、施肥过度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流失问题,使土壤有机质稳步增长,还提升了玉米产量与品质,每公顷玉米产量提高1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00公斤以上,亩均节本增效超300元。从黑土地里长出的四平玉米高容重、高蛋白、高淀粉,各指标连续位居吉林省首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实在在转化成了四平玉米的产业底气。全链发展:从“一根玉米”到“百样主食”走进四平市推进玉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玉米产业办),琳琅满目的玉米产品铺陈在眼前——鲜食玉米、玉米蛋糕、玉米酒、玉米面条、玉米须茶,甚至玉米秸秆餐具、玉米叶文创……这里既是玉米产品的展示窗口,也是四平玉米产业发展的缩影。“玉米是吉林省最重要的土特产之一,也是四平最得天独厚的资源。”市玉米产业办主任寇春生一边拿起包装精美的鲜食玉米,一边说道,“所以咱们四平要写好玉米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2021年,四平市委、市政府推出推进玉米产业发展“黄金十条”,从粮食奖励资金申报、高产示范基地培育到专项债券支持,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支持体系。同年,四平市还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项推进玉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四平市级领导挂帅,10名机关干部常驻负责统筹落实。“专班就像‘全科医生’,为产业把脉问诊。”寇春生介绍,专班牵头组建玉米主食化分会和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汇聚了生产、加工、科研、金融等86家链上单位,致力于实现“玉米产业链+精准服务链”无缝衔接。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迅速激活市场主体,52个玉米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73.36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向高附加值延伸。四平市还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编制《四平玉米公用品牌策略规划》,认证授权联盟企业免费使用“四平玉米”“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等四平玉米系列公用品牌标识。同时创新“区块链+溯源”监管模式,大力推进玉米产品可追溯体系认证,让每根玉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我们就是要把整株玉米‘吃干榨净’。”谈及四平玉米产业的新变化,寇春生语气中满是欣慰,“现在,我们的玉米产品已拓展至鲜食、食品、烘焙等8大类600余款,加工能力也从2021年的3000万棒增长到如今的4亿棒,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从传统食品到高端饮品的全面跃升。”拿起一盒玉米须茶,寇春生指着上面的“黄精”字样说:“这是我们开发的黄精玉米须茶,加入其他食药同源材料的配方也在研发中。现在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吃得健康’,玉米作为全谷物代表,可挖掘的空间还有很大。”从玉米面条、低GI发糕等主食化产品,再到研制玉米肽、冻干粉等尖端产品,四平玉米已经迈出了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步伐。在具体落地层面,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全产业链”战略的积极践行者。依托四平市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金融保障、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新模式——“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平台,企业建成两条全国领先的鲜食玉米全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3000万棒,并进一步拓展出玉米面粉、鲜食玉米粥等精深加工产品线,带动就业500余人。同时,公司还在基地推行错茬种植,轮作白菜、荞麦等作物,实现秸秆饲用与转化双利用,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是‘粮食全产业链’让一根玉米棒变成了系列主食,让玉米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公司总经理孙立波自豪地说。不止大企业,合作社也能延伸产业链。在伊通满族自治县红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座玉米加工厂就建在田间地头。走进车间,清洗、打毛、烘干设备“一条龙”映入眼帘。“这儿是我们的核心工艺区。”合作社负责人李士忠站在不锈钢生产线旁,拍了拍身边的杀菌锅,“我们用121℃高温杀菌,杀菌完后抽真空,就像火腿肠那样封装起来,不用冷藏,加热后口感又好,卖起来可方便了。”这座看起来规模不大的小工厂年利润在三十万元左右。“‘四平玉米’品牌商标使用是免费的,我们用自己种的玉米,夏季收了就加工,厂里用工全是本地老百姓,一年七八十人,用工支出就有二十多万元。”李士钟边走边介绍,如今合作社已与辽宁农投签下常年加工合同,保障全年订单供应,合作社还尝试与主播合作直播带货,积极拓展销路。“我们也在改良品种,让味道更好。”李士忠说,“咱这玉米从地里拉来就生产,‘鲜’字最有保障,但还得在标准化上继续下功夫,打造长久的‘良心产品’,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科技赋能:从卖玉米种子到卖技术服务在四平,科技不仅让玉米长得好,更让玉米卖得俏、用得广。近年来,围绕主食化、功能化、便捷化消费趋势,四平市以“从种子到产品、从产品到服务”的全链条创新,推动玉米产业加速突围。“玉米的品质,关键在容重,关系到营养物质的多少。但不同用途的玉米,得有不同的品种。”在富民种业的展示厅内,科研经理张子全拿起一包“富民105”玉米种子自豪地说,“我们现在不仅育出高产、抗倒伏的种子,还推广了一些适合做爆米花和鲜食玉米等加工产品的品种。”近年来,富民种业围绕食品加工、营养健康等细分需求,研发出“富民105”“富民985”“富民228”等多个特色品种——有的株高矮、抗倒伏强,有的糯性高、口感细腻,有的专为零食化市场定制,服务从鲜食到精深加工的多个消费场景。“我们正在与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在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速研发富锌、富硒等新品种。”张子全补充。让玉米从地里走出去、走得远,还要“鲜”得住、“卖”得快。走进吉林晟然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然”)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一穗穗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玉米,被送上传送带,依次完成剥叶去丝、清洗漂烫、真空包装、灭菌冷却等十余道工序。“我们严格遵循‘适时产地采收+当日生产加工’原则,跟本地五个合作社签了订单,一穗玉米从地里到真空包装,只用三个小时。”公司经理艾国辉说,“这样处理的玉米,最大限度地锁住了鲜玉米的营养和水分,不用冷藏也能常温保存好几个月,咱们叫它‘锁鲜玉米’。”为了更好“锁住”这份新鲜,晟然引入了气吹扒皮技术,实现玉米苞叶精准剥离、果蜡保留,同时应用液氮速冻线进行急速冷却,加工时将90%以上的营养成分牢牢锁住。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晟然先后取得从玉米剥皮、智能分选分级到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13项国家技术专利,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套设备下来,生产效率提高了五倍。”艾国辉介绍,“我们现在年加工能力超过1.2亿棒,单品在电商平台月销量就能冲上50万棒,卖向全国。”在这些产品中,一些小段包装的甜糯玉米显得与众不同。艾国辉比画了一下大小:“这些玉米段不仅能带来美味的享受,也更符合上班族当作便捷早餐和健身人士作为健康代餐的需求。精细化的真空即食玉米携带方便、分量适中,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都卖得不错。”除了网络直播,晟然的玉米产品还进入了高端商超,“出海”到了韩国。“鲜食玉米也成了充满品牌感和健康理念的‘时尚单品’。”艾国辉说。当四平玉米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口感要‘鲜’,包装技术也有讲究。”红船合作社的李士忠书记指着办公室里包装统一、码放整齐的玉米棒,点出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目前不具备这方面的核心技术,使用的包装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成本压力不小。”李书记的感慨,反映了四平玉米拓展更大市场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四平玉米”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如何让这“黑土地上的金豆豆”跨越山海而口碑不堕?“好产品需要有先进的‘保鲜’‘锁鲜’技术支持,确保玉米各生命周期产品的包装质量的稳定与创新,有助于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提升产品价值。”四平市委常委、副市长郭顺杰强调,要实现四平玉米主食化和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掌握稳定可靠的包装技术是必要条件。为此,四平市政府已与全球包装行业的领先企业安姆科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四平玉米产业引入国际先进的包装解决方案,共同开发适合四平玉米产品的最新包装技术,助力四平玉米主食化产业成为引领中国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这样的技术服务不仅停留在点上,更是全产业链全面开花。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的定制加工、代工包装、冷链运输等服务业务,就为多地品牌商提供“从田间到货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我们不仅做自己的产品,也帮别人做。”公司负责人介绍道,“客户要做玉米粥、玉米面、鲜食玉米,我们就提供种子、技术、工艺一条龙输出。”目前,鲜谷食品的全产业链服务已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等多个区域。从一根玉米,到走进千家万户餐桌的百样主食,再到全产业链服务输出,四平市立足资源禀赋、强化科技护航,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把高质量发展的路越走越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四平玉米这张“健康时尚”的“金色名片”。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