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露天养殖。去年底,投入150万元,砌大棚、购烘干设备、建冷库,对养殖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变成观光基地,每个星期都有人来观摩。”迎新村党总支书记、人称“蚂蟥书记”的刘粉荣笑着说,水蛭作为特色养殖产业,为迎新村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立下汗马功劳。
地处里下河水乡的迎新村,长期以来除了稻麦种植,没有其它增收项目。在乡村振兴调研中,村两委发现宽体金钱蛭不吸血只吃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也有美容的功效,市场销路很广。于是,村两委拍板:养殖水蛭,走特色“蛭”富路!
2017年,村里把10多亩“抛荒田”改成水蛭池,开始养殖金钱蛭。谁料,刚买苗就栽了一个大跟头:买了假苗!12万元打了水漂。负责水蛭养殖的村党总支副书记仇红荣说,这12万元苗钱,是村里班子七拼八凑的养殖本钱。本钱都亏了,还怎么养水蛭?大家打起退堂鼓。
“邻近的郭村养殖水蛭很成功,说明这是个好项目。只要项目好,肯定能把本钱挣回来。”村党总支副书记刘粉荣拍着胸口打保票。在他的坚持下,村里贷款买苗,到郭村取经,摸索养殖门道。
当年10月,迎新村水蛭养殖迎来大丰收,每亩纯收入2万元,村民看到了“蛭”富新路。紧接着,村里成立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开办养殖培训班,吸引村民一起养殖水蛭。目前,村里的水蛭养殖基地已扩大到108亩,养殖大户6户,每年为村里创收15万元。
经过几年的摸索,周娟已成为资深养殖高手,“池子里养殖的都是我们自己繁育的幼苗,正常4月份繁育,5月20号左右放养,每亩放养6.6万只。”周娟精心呵护自己繁育的幼苗,她说,池内配备自动微流水,时刻保持水汽流通,水的流动也带动水蛭运动。用活螺蛳喂养,营造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周娟还为水蛭定期体检,防止病毒、弧菌交叉感染。
“我去年跟着仇书记学养水蛭,合作社提供种苗,包回收,不用我烦神。”60岁的村民仇红林长期在外务工,退休后回家。看到村里组织水蛭养殖培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承包了10亩,去年收入达到20万元。“一年养殖顶我四年工资,真是想不到!”
这几年,水蛭价格一路走俏,今年潮的水蛭收购价150元/斤,干的收购价1000元/斤。“下一步,镇上指导村里建烘干房,做深加工,提高养殖附加值。”刘粉荣说,借助省特田的金招牌,迎新村不仅要走水蛭养殖“蛭”富路,还要走养殖加工产业路、农业休闲观光路!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