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进入抽穗期了,以前这可是稻瘟病爱犯毛病的关键时期,可现在你再看,这稻子长得多好!”东港市港育种业负责人管昱霖指着身后一望无际的稻田说。
管昱霖是水稻种植大户,拥有1600亩水稻种植基地。几年前,他的基地引进了一批外地品种,前两年的收成不错,每亩地能产水稻1200斤到1300斤,可第三年的产量却几乎腰斩。“当时稻子得了稻瘟病,那可真是太可怕了,本该是金黄的稻穗,却变成了灰突突的,眼瞅着到了秋收的季节,每亩地能产700斤就不错了。”管昱霖告诉记者,就是打那时起,他接触到了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该体系在水稻抗瘟基因布局和利用方面进行原始创新,从稻瘟菌菌群的无毒基因型切入,确定不同地区可布局利用的抗瘟基因,首创了一套新的理论和技术针对稻瘟病进行绿色防控,并在东港地区试验成功。
这个技术体系有多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水稻不得病,产量就有保障,而且由于减少了农药使用,稻谷的品质更好,农民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农药使用量锐减,也为东港的青山绿水筑起生态屏障。
每年夏天,东港市的示范农场里总能看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赵文生、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稻瘟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杨俊等专家的身影。他们年复一年在此开展稻瘟菌群体监测、抗瘟基因筛选、品种抗性鉴定等工作,在层层绿浪间记录数据、观察长势,积累绿色防控体系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来东港已接近20个年头了。”杨俊站在稻田中,言语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的脚下,正是团队科研征程的原点——从这里出发,他们精准锁定东港稻区可布局的抗瘟基因,以此为基石,选育抗病良种,构建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这项技术破解了东港的稻瘟病防控难题,并在省内迅速推广,使我省在国内外率先实现稻瘟病高效绿色防控的突破。这个精心打造的“东港模式”,如今已辐射至盘锦等产粮重地,并远播至山东、吉林、黑龙江的广阔稻田。目前,全国水稻主产区针对稻瘟病的绿色防控大多依托此技术体系。
2024年河南省稻瘟病抗性鉴定研讨会分享了东港经验,详细介绍了东港在抗病新策略、绿色杀菌剂创制、抗病新品种应用及精准施药方案等领域的突破。“国家提出‘绿色超高产’目标,我们就是要让科技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杨俊表示,这套技术体系正从东港这片土地出发,以点带面,为“十五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稻浪深处,数据本在科研者手中翻动,记录着稻瘟菌的微小变化,也标记着田野里永恒不变的初心——当绿色守护深深扎根,金秋的丰收才拥有最坚实的根基。(辽宁日报记者 李曼)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