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土香,麻屋满红帐”。金秋时节,辽阳市太子河区王家镇金家坎村花生喜获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10月15日,记者走进金家坎村,看到农户们或在广场空地上整理成堆的花生,或躬身于收割后的田间,仔细拾起散落的果实。
金家坎村党支部书记刘宇介绍,今年全村花生种植面积约2700亩,带壳花生即“毛果”亩产约900斤,地头收购价每斤在3元左右。经过脱壳加工成花生米后,每亩产出的花生米在650斤左右,每斤价格能达到4元以上。目前,全村大规模机械收割已基本结束,花生正陆续进入加工环节,走向市场。
在村里一家新成立的花生加工厂里,机器轰鸣不绝。满载花生的货车被机器缓缓抬升、倾斜,金黄色的花生瞬间倾泻而下,空气中扬起细密的尘埃。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花生从带壳原料到花生米的完整加工过程。收获的花生首先被送入分离装置,由去石机清除大块土石等杂质;随后进入排杂工序,进一步分离细碎泥土和轻飘杂物,实现花生的初步清洁。清洁后的花生进入扒壳机,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外壳纷纷剥离,露出饱满红润的花生米。脱壳完成的花生米被迅速装入大型集装袋,等待品质检验。
水分检测是决定花生米品质的关键环节。刘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质控方法。一方面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手感进行初步判断,另一方面借助水分测定仪进行精确测量。如发现水分超标,花生米会立即送入烘干设备,通过风机将水分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确保储存安全与品质稳定。
机械化与自动化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刘宇指着运转不停的设备说,现在加工厂每天能处理六到七车花生,每车装载二十多吨。操控这些核心设备的只需四名工人,加上几名运输司机,就能保障整个流程顺畅运行。一车花生从“毛果”到花生米,仅需两小时即可全部加工完成。而在过去,同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十多个人。人力成本的节约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产业盈利和村民增收创造了更大空间。刘宇高兴地说道,“村里现在有了自己的花生加工厂,全村70余户花生种植户实现增收,新建加工厂还带动了近20人就业。”
目前,金家坎村的“毛果”和花生米以客商上门收购为主要销售渠道,产品不仅畅销省内,更远销至山东、河南、江苏等全国多地。与此同时,村里也在积极尝试通过线上渠道拓展新客源,为金家坎村的花生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金家坎村的丰收景象,是王家镇花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全镇得益于光照充足、雨水也相对适中的天气条件,加上当地适宜花生生长的沙质土壤,各村花生产量普遍喜人。与此同时,现代化种植技术的精准投入与土地的科学管理,为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让花生采收工作有序推进。这些饱满的花生,正成为托起产业希望、助力农民致富的扎实根基。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