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菊花绽放致富路,科技撑起“美丽经济”
在彰武县,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花卉沈阳综合试验站的科技力量为当地菊花产业注入强劲动力。试验站创新探索“体系+科技+政府+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出口花卉服务团队专家工作站,12名专家进驻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智囊”。
针对切花菊生产中的成本高、效益低问题,专家团队精准攻关:研发的“外源激素调控切花菊生长关键技术”,摒弃传统遮光补光调控方式,每亩生产费用直接节省4000元;推广的“切花菊大床宽沟边行密植技术”,将亩定植数量提升至44467株,经济效益提高16.7%,节水节肥11.4%,显著提高了鲜切花的产量与质量;切花菊全光雾化直插技术,使苗期缩短5天,种苗长势整齐,提高了菊花品质;切花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增加了成品花数量,提升质量,提高了切花出口率和产品竞争力;采用低温胁迫手段,配合植物激素应用,实现了无人工电照条件下,使生产过程简易化,降低生产成本10%。
目前,彰武已建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切花菊种苗繁育中心,年繁育切花菊种苗8000万株,生产鲜切花1200万支,实现总经济收入1480万元,经济效益560万元,有力提升了彰武县地区花卉生产水平。2024年试验站帮扶当地企业成功申办“出境种苗花卉生产经营企业检疫注册登记证书”,成为辽宁唯一具备花卉出口资格的企业;还协助企业与日本花卉企业合作,成立“北斗星×RougJapan”公司,实现产品直销日本,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显著提升收益。
此外,试验站还助力当地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协助申报阜新市北斗星花卉工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出口花卉产学研联盟等平台,带动330名农民就业(含10名残疾人),农民就业总收入达300万元,“彰武菊花”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凌源:郁金香“种”出标准,百合“育”出产业新高度
作为辽宁花卉产业的核心区,凌源市依托花卉沈阳综合试验站的科技支撑,实现花卉产业质效双升。试验站在凌源市房申村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科技示范村。推广应用东方百合种球组培快繁技术,直接诱导小鳞茎再生,小鳞茎诱导率达到4.4,通过膨大培养加快小鳞茎生长速率,缩短了诱导周期和培养周期,可直接应用于工厂化生产;推广“百合种球三级繁育体系”,实现百合种球规模化生产,年产百合种球200万粒,累计增效约1050万元,有效缓解了我国百合种球长期依赖进口的产业瓶颈;针对百合种球繁育过程中存在的病毒、病害及虫害等影响种球繁殖的问题,推广应用模块化无土栽培技术,将土传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有效范围(3%)以下,在凌源地区应用后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由试验站站长屈连伟研究员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郁金香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郁金香生产综合性标准。该标准在凌源大范围推广后,成效显著:郁金香种植密度大幅提升,个别品种每亩可种植10万株,切花产量提高30%;一级种球扩繁率达65%,开花率96%,盆花优质花率提高25%,切花优质花率提高20%,并能实现花期精准调控,切花品质达到A级标准。2025年4月4日,凌源郁金香节暨郁金香品种推介与学术交流会成功开幕,试验站不仅代表辽宁省农科院签订五方郁金香合作育种协议,还派驻骨干研究员杨迎东入驻凌源市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助力凌源打造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和新品种试种基地,为“北方花都”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宾:春耕备耕遇“智囊”,花卉种植破难题
为破解地方产业发展难题,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试验站核心成员赵兴华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成服务团队,专程赴抚顺市新宾县开展科技服务,为当地种植企业精准输送技术、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在双利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内,专家团队围绕艺菊专用砧木香蒿生长特性“对症下药”,提出关键技术方案:在保障适宜生长温度的基础上,需及时做好通风管理,同时每隔7-10天喷施一次杀菌剂,从源头筑牢病害防控防线;针对农户普遍面临的香蒿病毒病难题,专家进一步给出“销毁病株+药物防治”的双重防治策略,有效切断病害传播路径,为香蒿健康生长保驾护航。走进晟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专家团队针对芍药花籽壳及地上植株再利用这一资源循环关键问题,专家现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展开电话交流,共同探讨资源化利用路径,为新宾县打通花卉产业协同发展堵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连:百合种球繁育忙,中试基地结硕果
为推动大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试验站与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深度合作,在大连市金州区杏树屯街道共同打造东方百合种球田间繁育技术中试基地,为当地百合产业开辟全新发展路径。
该基地占地面积13亩,累计定植不同规格百合种球73万粒,品种覆盖切花百合、庭院百合、盆花百合、食用百合四大类共24个品种。双方聚焦百合种球繁育核心技术,开展土壤消毒配方、种球栽培密度、栽植深度、正根源生物菌肥应用、秸秆覆盖等十余项关键试验,成效显著。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协作,实现资源互通与优势互补,通过联合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大连市政府支持,助力百合种球繁育科研与推广工作落地,推动大连百合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稳步迈进。
沈北:科技赋能君子兰,提质增收助振兴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全力打造北方花卉生产基地的背景下,针对当地君子兰生产中品种落后、病害严重、土壤酸化等问题,试验站精准发力,推广珍珠岩与椰糠1:1配比的无土栽培基质,替代传统腐熟柞树叶基质,不仅提升君子兰营养供给,还减少用工量与成本;组培快繁技术通过离体快繁将君子兰幼胚培育成苗,较传统播种、分株繁殖,节省生产成本超50%,大幅提升繁殖效率。花期调控方面,采用低温+生长调节剂结合的方式,让4-5年生君子兰提前30天开花,助力花农把握春节销售旺季;病虫害防治上,推广黄板物理防控、噻虫高氯氟与吡丙醚复配药剂喷施等绿色技术,有效应对夏季介壳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技术赋能直接带动花农收入提升。据统计,从事君子兰种植的农户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远超其他作物种植收益。通过推广优新品种与标准化栽培模式,项目区设施花卉优质品率提高5%-8%,实现节水、减药、减肥“一节双减”目标,仅无土栽培与组培快繁两项技术,就帮助种植户降低生产成本超50%。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为当地君子兰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重提升。
从辽东山区的艺菊苗圃到辽西大地的种球基地,从沿海大连的百合中试田到沈北新区的君子兰温室,从品种选育到技术推广,从难题破解到产业升级,科技正成为辽宁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今,这片黑土地上的“花经济”不仅扮靓了乡村,更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芬芳动力”。这股动力既撑起了特色产业的升级之路,更铺就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在东北黑土地上书写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卷。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险峰)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