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记者从“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获悉,自2021年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来,青海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改造,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在科技创新、草畜平衡、经营机制、绿色循环等方面积累了如共和县“7+5”牧养模式、泽库县“拉格日”股份合作制、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羊”生态牧场、贵南县饲草循环链等一批试点典型经验,为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畜牧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海样板”,青海畜牧业绿色发展走上快车道。
依托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青海率先在共和、泽库、海晏、达日4县实施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规模养殖基地、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五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对全省已承包到户(单位)的3973万顷草原认真实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措施。“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44.73亿元,惠及全省76.51万牧户、326.2万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着力加快饲草产业发展,推行“以草定畜”模式,配套饲草基地建设,降低天然草场压力,实施“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等项目,鼓励“圈窝子”种草,探索“飞地”种草、“异地借牧”,推广豆禾混播等技术,深入开展盐碱地开发利用种草研究,努力拓宽饲草种植面积和获取渠道,全省饲草种植面积稳定达到15.33万公顷,有效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遏制了天然草场生态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大力推行“牧繁舍育”“户繁场育”生产模式,推广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产”等实用技术,发展“羔羊经济”等,优化畜群结构、强化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快牛羊出栏。根据行业调度,截至10月底,全省牛羊存栏2200.62万头只,出栏达865.3万头只,同比增长8.2%。(青海日报记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