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机,乐山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抢抓农时,提早谋划春耕生产,按下春耕备耕“加速键”,全力以赴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先手布局,抢抓春耕生产先机
一是靠前研判。与气象、水务部门深化联动机制,常态化监测气象、水文信息。下达《关于切实做好冬春季低温雨雪寒潮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力保障春耕备耕有序开展。1月全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月内天气平稳,土地墒情适宜,光、温、水等农业气象条件整体匹配较好,有利于小春主要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及春耕备耕优势条件形成。
二是靠前安排。开展科技服务到村到户,统筹428名农技人员,组建11个大队105个分队,下沉一线、包县包片开展技术服务,将优良品种、科学施肥、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田。大力推广集中育秧,在市中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开展18万亩集中育秧,发动农户早整田、早提水、多蓄水、多育苗,做到抓早、抓细、抓主动。
三是靠前落实。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全市共检查经营门店1000多家,立案查处种子案件2件。抽检水稻、玉米、蔬菜种子共185个品种,开展常规质量指标及转基因检测,抽检合格率达99.8%。加强农资供需调剂调运。目前全市玉米备种2031吨、水稻备种1560吨,肥料储备11万吨,其中氮肥4万吨,复合肥5万吨,农膜已准备1295吨,农资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
二、筑牢防线,稳固春耕生产根基
一是聚焦蓄水保水。督促各地抓住春雨拦蓄入库,充分利用前期建成的提灌泵站继续实施江河提水,并积极发动村组和群众,做好小微型水利工程和冬水田蓄水,千方百计增补蓄水。指导各地进一步算好需求水账和供水水账,“一县一策”、“一库一策”制定保供方案,统筹调配区域内水源,强化用水管理,加强协调引水,大佛水库预计3月中下旬从黑龙滩水库引水700-1000万立方米。截至2025年1月底,我市水利工程蓄水总量2.58亿立方米,占汛末计划蓄水的84.99%。
二是聚焦设施维护。对750个提灌站逐个摸排检查,分类分批维修整治16座带病运行提灌站,检修2800座提灌设施。着力提升管护员实操能力,开展检修技术培训。督促各地围绕水利基础设施有没有维修好、库塘等蓄水工程有没有蓄好水、资金人员技术设备有没有准备好等“三个有没有”,拉网式开展渠系疏浚淘淤、管道维修、设备检修等维养工作,强化工程建后管护,做到建好管好用好。
三是聚焦高效利用。抢抓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要求,完成2023年立项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1万亩,新建0.7万亩。2024年立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6万亩(含增发国债项目12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提升13.6万亩。开展农技指导服务25场次,推广节水技术;明确首保水源周边、粮油园区等区域,引导“水改旱”区域恢复水稻种植,对旱片死角实行挂图作战,切实用好春耕水源。
三、紧盯关键,释放增产增收潜力
一是抓粮食稳面。按照“天府粮仓”乐山优质粮油示范区分布图,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生产力。筹备全市春耕生产及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油菜、玉米、水稻品种展示观摩会等5场以上;分作物、分时节、分农活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户干。推进强化耕地“非粮化”管控,做到撂荒耕地“动态清零”,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337万亩以上。
二是抓单产提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建成“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千亩高产展示片43个,市级“双百”高产攻关方100个,力争示范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1%以上。实行重大品种推广计划,推广优质水稻、玉米品种约143万亩;进一步调优粮食结构,恢复性扩种冬小麦1.1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8万吨以上。
三是抓防灾减损。入冬以来,持续做好小春粮油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发布《2025年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制定小麦、油菜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在病虫防控关键节点,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截至当前,油菜菌核病、根肿病、霜霉病,蚜虫等小春作物重大病虫发生面积12.36万亩次,累计防治面积11.58万亩次。油菜一、二类苗占比85%,小春在田作物根粗苗壮,长势正常,丰收在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