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的葡萄架下,主播直播“带货”忙;临潼区的猕猴桃园里,果农采摘果满筐;高陵区的智能大棚中,幼苗长势良好……金秋时节,西安的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连日来,记者循着果香走访农业园区,探寻“土特产”发展路径,倾听丰收的故事。
品牌发力 产品热销
9月8日,鄠邑区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户太八号缀满藤蔓,一场助农直播正在进行。
“家人们,我们的鄠邑户太八号皮薄肉厚、鲜美多汁,大家快来选购。”主播王宇梅捧着葡萄介绍。
直播间里,“看着就流口水”“已下单”的留言一条接着一条,下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直播间外,农户穿梭在葡萄架间,剪果、装筐。没多久,码放整齐的果筐就堆成了“小山”。
这般热销景象,是鄠邑区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鄠邑区立足农业资源禀赋,推动葡萄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跨越,让小小葡萄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以前,农户种葡萄,只盯着产量,用复合肥,果子口感差,卖不上价。”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毅朝说,“现在,我们改施有机肥,果子甜度提高了,品质更好了,价格也上去了。”
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还积极试种新品种。“园里除了户太八号,还种着晨香、甜蜜蓝宝石、蜜光等15个品种。明年,这些葡萄挂果后,我们会选出更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让更多农户种上好葡萄。”张毅朝说。
建好园选好种、引精品提档次、推广新技术降成本……如今,鄠邑区围绕葡萄产业做文章,种植葡萄6.6万亩,有户太八号等20多个品种,葡萄年产值突破12亿元。
科技赋能 产业增效
在西安市高陵区,智能环控系统与绿色科技的碰撞让西红柿挣脱季节束缚,实现365天不间断生长。
9月14日,记者走进高陵全季西红柿城投示范园,探寻这份“四季鲜”的奥秘。
“这是从山东引进的品种,8月初刚栽下,11月就能挂果。”园区负责人路博说。园区智能大棚里,新栽的草莓西红柿、彩色小番茄幼苗正舒展枝叶,生机勃勃。
为了让外来种苗更快在本地扎根生长,高陵区农技中心组建西红柿“大篷车”技术团队,联合山东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路博介绍:“刚引进草莓西红柿时,苗子有点‘水土不服’,叶子发蔫。技术员天天来园里测土壤、调肥料,手把手教我们改良基质。现在,苗子长得很壮实。”
“除了培育新品种,我们还为园区注入科技力量。”路博掏出手机点开管理App,屏幕上,棚内温湿度、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实时跳动,他说,“棚里装了智能温控系统,温度超30摄氏度就自动开风机、水帘,为果蔬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产业兴,百姓富。今年以来,高陵全季西红柿城投示范园累计销售西红柿超100万公斤,带动周边上百名群众增收。
联盟聚力 农民增收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上市的季节。
9月15日,在临潼区铁炉街道铁炉村果农刘金莲的果园里,茂密枝叶间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我家种了30多亩猕猴桃,品种以瑞玉为主。这个品种可以做到‘硬果即食’,很受市场欢迎。”刘金莲说,“这几年,‘甜猕’联盟的农技专家常来指导,啥时候剪枝、啥时候施肥都讲得明明白白,我心里很踏实。”
近年来,铁炉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把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市场销售人员纳入“甜猕”联盟,为农户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对接销路、打造品牌的服务,让田间地头的好果子顺利变成好商品。
如今,铁炉街道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超5000亩,形成了以铁炉村为中心,辐射斜韩村、贾家村、岩张村、柳家村的规模化种植片区。
“我们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搭建产业平台,实现农产品集中生产、销售。”铁炉街道党政办副主任宋朋举说,铁炉街道还投入专项资金建仓储冷库和检测分拣线,协调企业“保底收购”,保障果农收益。
下一步,临潼区将立足自身农业资源,培育壮大石榴、鲜桃、猕猴桃等优势产业,通过模式创新、完善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转型。
从葡萄架下的直播热潮,到智能大棚中的科技赋能,再到猕猴桃园里的联盟力量。在西安,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正蓬勃生长,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