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树林下鸡、鹅成群到果园里药材飘香,从单一的禽畜养殖到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榆林市榆阳区锚定“生态优先、产业增效”发展方向,将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盘活闲置林地,实现从“守着林子难增收”到“林下生金促振兴”的转变,绘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图景。
10月21日,记者走进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的林下养殖区,只见数万只土鸡在挺拔的杨树下踱步。饲养员拿着饲料袋刚走进林地,原本四散活动的鸡、鹅纷纷朝着食盘方向聚拢,伸长脖颈等待投喂。
“我们从2023年底开始尝试林下养殖,采用复合种养模式,让鸡、鹅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紧实、口感好。鹅苗也因为抗病性强很受市场欢迎。”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焕锋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存栏蛋鸡3000只、肉鸡3万只,鹅苗5000只、肉鹅5000只,每年可产鸡蛋近30万枚,出栏肉鸡10万只、鹅苗5万只。
养殖区外围,还种植了6000株桃树、6万株桑树。
“桑叶富含蛋白质,可以直接投喂鸡、鹅;桑树枝条经过粉碎、青贮处理,可以变成优质饲料。”朱焕锋说,2024年,公司仅桑叶替代部分饲料一项,就节省了近10万元。
如今,从单一养殖到“种养循环”,从粗放管理到标准运营,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百亩林+百亩草+万只鸡鹅”的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
在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亚平家庭农场,林下经济的文章同样写得精彩。
农场里,鸡心果树、梨树、西梅树等树木林立,一群群大白鹅在果树下啄食杂草、虫子,它们的粪便成为果树的天然肥料。农场实现了“鹅养树、树护鹅”的生态循环。近年来,农场依托果蔬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构建起“林果+种养”的资源循环体系,不仅让基地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70%,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鱼河镇群众李波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种西梅省工又省事,收益还可观,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10月22日,记者在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注意到,果园不仅种植了西梅树、鸡心果树、梨树、杏树等经济林,还在林下种植了远志、柴胡等中药材。
“中药材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土壤肥力,让果树长势更好。”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亚平介绍,“林上西梅—林下养殖—林地中草药”的立体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近年来,榆阳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品牌培育等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南部特色产业巩固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构建了“林下种植+养殖+加工+文旅”的复合业态,推动林下经济从“零散发展”向“规模提质”跨越。
“榆阳区将进一步推广‘林上果+林下产+林中研’立体发展模式,在南部山区持续巩固16.5万亩大扁杏生态经济林带,培育47个林下经济联合体,完成大扁杏嫁接改良等10余项科研攻关项目,打造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示范园2000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增值、农林联动、绿富同兴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