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太平镇各村的田野上呈现出繁忙的劳作景象,村民们抢抓农时,全力投入到水稻插秧农事活动中,为今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实现水稻生产降本增效、提质增收,太平镇积极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土壤改良+耐盐碱品种+智慧农业”模式,让昔日的盐碱地焕发新生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
“以稻治碱”增产量
“致富田”里插秧忙
日前,记者走进太平村的稻田,只见一片片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希望。今年,太平村的水稻种植面积相比去年有所增加,由去年的1000亩增加到1500亩。村民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从选种、育秧到插秧,每个环节都认真考量、一丝不苟。
“今年我们村水稻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优质高产的小站稻津89、津618及新品种香中1号,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高,适合盐碱地种植。”村民张大爷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村里水稻种植的品种,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说插秧机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大大地提升了效率。虽然现在有了机器,但有些边角的地方还是需要手工插秧,所以不少村民在田间人工插秧。他们挽起裤腿,弯着腰,左手拿着秧苗,右手熟练地将秧苗插到土中,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在身后逐渐铺展开来。一位正在插秧的村民笑着说:“虽然累点儿,但看着这片绿油油的秧苗,心里感觉无比踏实。”
为了确保水稻的质量,太平村还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为村民们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助力今年的水稻获得好收成。
记者了解到,太平村地处滨海盐碱带,过去土地撂荒严重。近年来,当地联合天津市农科院,通过“土壤改良+耐盐碱品种+智慧农业”模式,成功突破技术瓶颈,让撂荒地摇身变成高产稳产的“致富田”。2024年,全村水稻总产值突破150万元。
“我们创新‘以稻治碱’生态模式,水稻生长期间,通过淡水灌溉压盐,收割后秸秆还田增肥。”太平村党委书记虞晴介绍,“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关注水稻的成长情况,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的田间管理技术,开展绿色管护、科学施肥、科学除草,确保村里的耐盐碱水稻品质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农户端稳‘生态碗’,吃上‘产业饭’。”
旱改水改出新天地
盐碱地飘起稻花香
近日,前十里河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将传统旱田改造为水田,发展水稻种植,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更让昔日的贫瘠土地焕发新生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
今年,前十里河村创新实施“旱改水”工程,通过土地平整、沟渠连通、灌溉系统铺设,让贫瘠旱地变身“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化稻田。据了解,该村首次试种耐盐碱水稻品种“天隆粳5号”,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较旱田种植收益提升30%。连日来,前十里河村正积极组织村民进行插秧作业,记者在现场看到,连片水田波光粼粼,插秧机穿梭作业,村民弯腰补苗,构成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
“过去,前十里河村因为土地利用率低、土地分散、土壤盐碱程度高,村民只能种玉米、小麦这些传统旱作物,集体经济也很难发展。今年,我们把传统的旱田成功改造成了可以种植水稻的水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百姓的集体收入,也可以大大改良这一片土地的盐碱性。”前十里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喆说,“我们现在的插秧工作即将进入尾声,等到缓苗期过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丽画卷便会展开。”
不仅如此,该村还积极探索稻渔立体混养模式,把稻田与蟹苗相结合,做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蟹吃稻虫、蟹粪肥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季预计投放蟹苗4500斤。
杨喆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将积极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计划打造稻香文旅品牌,融合水稻种植、稻田蟹垂钓及文旅研学等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乡村振兴助力。
智能导航助插秧
科技兴农添动力
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日前,太平镇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在天津益民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举办智能导航水稻插秧主推技术推介会,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农机手学习先进农业技术。
推介会上,技术人员对智能导航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该系统依托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可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确保秧苗栽植横平竖直、行列均匀,为水稻生长营造理想的光照、养分和空间环境,不仅便于田间通风透光,更有利于机械化管理,有力推动水稻种植标准化进程。此外,该系统支持24小时不间断作业,操作简便,1至2人即可轻松驾驭,大幅降低了设备改造投入和人力成本。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也为后续机械化除草、施肥、植保等农事操作提供了便利,将显著提升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
据介绍,下一步,太平镇将持续加大智能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积极组织水稻种植主体开展智能化装备操作培训,助力农户从传统“经验型”种植向现代“技术型”生产转变,全力实现水稻生产降本增效、提质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津滨网-滨海时报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徐彤 许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