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绽,卓扬电子生产车间内,智能机械臂在流水线间精准舞动,弹出产业升级的强音;整洁的健身广场上,村民们使用健身器材舒展筋骨;文体中心活动室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巧手正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产业机器的轰鸣、村民晨练的笑语、非遗技艺的传承,编织成北辰区宜兴埠镇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锚定“兴业安民、产城融合、文化兴镇”的发展坐标,宜兴埠镇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繁荣等领域精准发力、多点突破。如今的宜兴埠镇,经济发展活力奔涌,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文化之花绚烂绽放,谱写出“兴业・善治・传韵”的乡村振兴三重奏。
产业筑基
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菜市场最能体现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宜淞园二期旁的便民菜市场,居民往来络绎不绝。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
未来城片区建筑规模大、居住人口多,由于菜市场距离较远,群众日常买菜等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面对居民的实际需求与闲置资源的矛盾,七街村党总支成员经过深入实地考察和集体研究,决定盘活地块,建设便民市场。通过择优承建、全程监督,七街村高效建成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拥有80余个摊位的宜淞便民市场,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更解决了民生难题,实现了惠民利民与资源盘活双赢。
这样的“变废为宝”在宜兴埠镇屡见不鲜:四街村的荒草地“蝶变”成商务酒店;一街村帮扶的天津旭丰和电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产出精密元件……
镇里创新推出“村—银—企”共建模式,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为企业定制融资方案、协调用地需求,精准实施帮扶举措,搭建政府、企业、银行、市场多方深度融合的协作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配套服务,推动优质企业相继落户。
一支由人大代表、村干部、银行骨干、法律顾问组成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更是将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在十街村,“红色管家”定期巡查企业,为解决员工宿舍楼用水难题连夜协调供水部门改造管道,主动联系装修公司,为员工宿舍加装空调。截至目前,服务队的足迹已覆盖90余家企业,20项诉求高效办结,企业满意度100%。
治理增效
构建和谐乡村新格局
不久前,一场“亲子互动+义诊”活动在秋晨家园社区广场举行。活动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为老人们测血压,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讲解养生知识。
面对城中村治理的复杂课题,镇党委以党建引领破局,创新打造村社联动新样态。一街村党委与秋晨家园社区党支部携手,联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通公司、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一’颗‘晨’心,宜情宜景”红色矩阵。通过一系列“精准滴灌”式的暖心服务,让还迁村民从“熟悉社区”到“信任社区”,最终“融入社区”“热爱社区”,主动参与到村居建设中来,真正构建起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居融合新模式。
一街村村民王姨对此深有体会:“我刚搬来的时候心里总是不踏实,以前街坊邻居都是一块儿长大的,大家都跟自家亲戚一样处。搬进楼里了,一层的邻居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面,感觉特别不习惯。后来,原来村里的干部常上门来,还带着我参加了几次社区的活动,我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平时还能约着一起买买菜、遛遛弯儿,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而且我现在觉得住进楼房里生活确实方便不少呢!”
如今在宜兴埠镇,村社融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村民身边的温暖改变。从社区环境的改善到生活服务的便利化,从邻里关系的融洽到居民归属感的增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党建引领下村社联动带来的治理成效,也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递这份温暖的,还有遍布全镇的“志愿红”。在五街村,志愿服务队的“关爱行动”为贫困家庭和失独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19户家庭的“一户一档”帮扶台账详细记录着他们的点滴需求;在四街村,“银龄陪伴”服务队的队员们如约而至,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代买代办,柴米油盐间的关怀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在六街村,几位年轻的志愿者正俯身耐心指导,帮助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步步操作智能手机,完成线上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屏幕前舒展的笑容,驱散了老人最初的无助。
这正是宜兴埠镇党委创新打造“1+N”志愿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以“党建+特色志愿服务”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孵化培育了多个特色志愿品牌,立足村民最真实的需求,志愿者们用一次次精准帮扶、一项项暖心服务,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乡村扎根,让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在邻里间流淌。
文化铸魂
绽放乡村文明新光彩
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永长高跷表演队便活跃在镇里的大街小巷、商圈广场。队员们踩着近一米高的木跷,做出劈叉、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动作行云流水,引得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在体育传承方面,二十四式通背拳在宜兴埠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长志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成立武术社团,培养武术爱好者。如今,武术表演也成为镇里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增强了村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
何长志说:“在宜兴埠这片土地上,咱传下去的不只是拳脚功夫,更是老一辈留下的精神风骨,我总觉得守住了这些招式,就是守住了家乡记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好好教,让这些招式一代代传下去。”宜兴埠镇的非遗宝藏远不止于此,尚记真丝绣绒、箍桶技艺、诚音法鼓、老茂生大黄油饼干等,从传统手工艺到特色美食,从民俗表演到武术传承,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共同勾勒出宜兴埠镇丰富多彩的文化图谱。
依托深厚的商埠文化和非遗资源,宜兴埠镇积极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依托镇文史展厅开发研学路线,组织游客参与非遗体验课程,让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既拓宽了非遗传承渠道,又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份对文化的重视,同样浸润在村民的日常里。目前,全镇10个村都建有标准化农家书屋,藏书涵盖农业技术、文学艺术、科普知识等多个领域。为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各村在党组织策划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一街村每月举办“读书分享会”,村民们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交流农业技术;九街村利用农家书屋举办书法展览、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农家书屋真正“活”了起来,让书香弥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产业赋能激发经济活力,多措并举夯实治理根基,文化铸魂滋养乡风文明。“宜兴埠镇将以党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以文化繁荣为灵魂,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像春日的新芽,天天都有新盼头。”宜兴埠镇党委书记李志勇说。(天津日报记者 王音 通讯员 冯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