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养80头牛、两个人管理3000亩棉花……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新疆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中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方式,为乡村振兴开辟出更多创新路径。
科技赋能畜牧养殖智慧化
奶牛一天走了多少步?安装在牛蹄上的计步器,会清楚地给出答案。
7月23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承办的“高质量发展看新疆”网络主题活动团队走进新疆天瑞祥牧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团队成员看到,每一头奶牛的蹄部都套着一个计步器,用于监测奶牛日常步行数据。当某头奶牛步行数大幅下降,兽医会检查奶牛是否生病;当步行数据大幅上升,则预示着奶牛可能发情了,可进行配种。
新疆天瑞祥牧业有8000余头奶牛,其中3000余头奶牛需每天挤奶,日产鲜奶约100吨。挤奶大厅内,80个站位的挤奶转盘缓慢旋转,奶牛在挤奶转盘上站9分钟,转一圈后,挤奶罩杯自动脱落,挤奶完成。
挤完奶后,奶牛返回“宿舍”休息。“宿舍”的天幕可感知温度,会根据户外温度自动开启和关闭,给奶牛创造舒适环境。相比成年奶牛,刚出生的小牛犊待遇更好,它们都有单间“别墅”住。
以数字技术赋能奶牛养殖,传统畜牧养殖“科技范”十足,一个人可以养殖80头牛。
数字技术解码种养新模式
数字技术赋能畜牧养殖的同时,还创新了畜牧监测管理、疫情防控等环节。
新疆七色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改变了全疆牛羊养殖数据统计模式。“过去,畜牧养殖数据靠人工收集,从村和牧场逐级上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耗时少则半月,多则一两个月。现在防疫员实时上传养殖数据,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大到一头牛,小到一枚蛋,都能追溯到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该公司总经理谢彪说,通过公司开发的平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疆畜牧产品的流向,并在网上形成一条条线状运动轨迹。
数字技术让新疆棉花种植实现少人化。新疆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山丹户村棉农张宏远有100亩棉田,2020年,他在棉田用废弃材料自制架子鼓演奏的视频走红,被网友称为“新疆棉花哥”。张宏远能坐在棉田边快乐演奏,歌唱幸福生活,背后是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近年来,新疆玛纳斯县将数字农业作为“一号工程”,已打造70万亩集卫星遥测、水肥一体、四情监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等为一体的全疆很大数字农田。
依托数字化农业技术、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两名90后小伙艾海鹏和凌磊,在尉犁县管理着3000亩“超级棉田”,打造出可复制、可借鉴的“数字棉花”种植样本。
绘就数字乡村建设新图景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新疆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库尔勒市、吉木乃县、玛纳斯县入选中央网信办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数据局等部门组织遴选出的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新疆霍尔果斯市、乌苏市、富蕴县、伊宁县、塔城市、若羌县、疏勒县、和田市等21个县(市、区)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5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了《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包括“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进智慧美丽乡村建设”等9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在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系列政策支持下,新疆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发展。以智慧农业发展为例,手机、无人机等成为新农具;智慧牧场、云端牧场、超级棉田等新型农牧场加速构建。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弯腰挥锄”模式已转变为“数字农机矩阵的高效协作”。
“数字技术点燃乡村振兴创新火花,特别是农牧业领域,新疆机械化程度高,数字技术有着广泛应用场景,可打造出全国示范样本。”新疆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兵表示。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