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全力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常性收入18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75万元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比1.51:1。
主要做法:一是抱团发展,实现强村与富民同频共振。大力推行“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有效模式,在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股权收益分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如石门镇维创物业公司由10个村抱团创立,截至目前,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村均每年分红30万元,并带动300户村民就业。今年,全市有67个村实现股权分红,其中17个村开展“股份分红+积分”奖励,分红总金额2212.51万元。二是缩小差距,推动低收入农户携手共富。出台全省首发低收入农户持股增收地方标准,大力实施“共富大棚”“共富民宿”等产业帮富项目,如崇福农创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超4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共富体项目16个,带动低收入农户1188户,户均年增收均超2000元,增加工资性收入每年达800万元。三是数字赋能,开辟乡村数字经济蓝海。高标准编制全国首个县域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创新推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研发“兴羊富民”数字化应用。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未来农场2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8家,通过农业双强、数字化改革,减少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如华腾牧业每万头猪仅需3个劳动力,但猪肉价格是其他猪肉的3倍。四是改革破壁,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以农村宅基地、农户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重点,系统联动推进“土地整治+连片流转+标准农地”模式,多业态发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如崇福镇南阳村的“80+40”模式,80平用于居民自住,另外闲置40平米通过指标置换、化零为整,由村集体建成标准厂房,每户年均增收2.5万元以上。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农房近2000宗,带动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
下一步,桐乡市坚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放大乡村集成改革的牵引和撬动作用,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村强民富。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共富根基。用好“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共富引擎,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激励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能。2023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19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90万元以上力争实现全覆盖。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彰显共富成色。全面实施“农民共富十法”,积极推进“乡村共富体”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其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抓好农创客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深化乡村集成改革,增强共富动能。打好乡村集成改革四套“组合拳”,积极探索承包地有偿退出并探索多种退出形式。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推广“村集体+农户+配送中心”运作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赢双增。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